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奋进新宁夏 同心跟党走

奋进新宁夏 同心跟党走

共饮一河水 同为一家人

时间:2023年07月04日        来源:宁夏日报

一路向北。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美丽新宁夏 黄河千里行”采访小分队顺黄河而下来到吴忠市,一路沿河采访。

黄河浩荡润中华。吴忠市所辖五个县市区都惠泽于母亲河良多:要么是黄河穿境而过,要么是建有大型扬黄工程,生产生活用水都仰仗于这条大河。

黄河成为吴忠市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作为“黄河明珠”,吴忠市可做的“文章”不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贯穿其中的精神主线。在这座美丽的沿黄城市中,各族群众同饮一河水,黄河成为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水到渠成”。

社区之家处成亲

新华社区坐落在吴忠市利通区中心,有1万多名居民,这里的“睦邻·家”社区工作品牌打造得很有特色:睦邻·家党群服务中心(驿站)、“石榴籽工作室”“睦邻小院”“睦邻会客厅”等,成为广大居民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乐园。

最近,新华社区搞了一场“睦邻大家宴”,数百名党员群众共聚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庆祝接踵而至的端午节、建党节及社区邻居节等节日。大家品尝着粽子、粉汤、油香等特色美食,欣赏起《黄河水从我家门前过》《踏歌起舞的中国》等众邻里表演的歌舞节目。

端午节期间,利通区各社区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

其间,新华社区还对优秀共产党员、社区“好邻里”等先进典型进行了表彰,社区老党员丁荣义怀抱鲜花,双手抚摸着精致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不禁感慨道:“我这辈子最大的荣誉就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今后,我要把社区睦邻大家庭建设得更美好。”

活动现场,一块红色蛋糕引人瞩目,那是新华社区党员徐冬萍精心准备的,用来庆祝党的102岁生日。“今天,我们和党一起过生日!”大家品尝这块寓意非凡的蛋糕时,纷纷许下百年大党永葆青春的愿望。

吴忠各族居民在一起分享包粽子的快乐。

最近半个多月来,新华社区举办了一场又一场睦邻活动,让大伙儿在交流交往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间,马向华包的大枣、花豆馅儿粽子香甜可口,深受广大居民们欢迎。

72岁的马向华家住新华社区文景苑小区,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只隔了条秦渠。退休后的马向华常给社区帮忙,她告诉新华社区党委书记马芳:“退休后,我过得很幸福,就想着回报社会,你们有啥需要就叫我。”

最近,马向华等十几名社区志愿者做了粉汤、馓子、油饼等特色美食,上门慰问社区孤寡老人,其中年纪最大的有86岁。

感受到新华社区温暖的不仅有辖区居民,还有利通区消防救援大队的消防员们,他们中有很多来自西藏、山东、四川等外省区,离家千里。近年来,新华社区与利通区消防救援大队结成对子,常常开展共建活动,双方人员还互认了“干亲”,让这些外地“娃娃”在驻地找到家的感觉。

新华社区党委书记马芳和工作人员到辖区群众马向华家里走访慰问。

马向华就是位“干奶奶”,这些年她认了两位干孙子。平日里,她为干孙子选购内衣、袜子,让他们贴身又贴心。碰上节日,马奶奶就会请干孙子到家来,亲自下厨为他们烹制美食……端午节前,马向华和新华社区居民来到利通区消防救援大队,和官兵们一道包起了粽子,其乐融融。

马芳亦从繁重的社区工作中抽出身来,认了两名山东籍的“干儿子”,结亲11年。其中一个叫刘文伟,如今回到山东济南继续从事消防救援工作,成了三个孩子的父亲的他,和“干妈”马芳联系不断。

助残之家“心安处”

这个端午节前夕,青铜峡市残疾人托养中心收到1000余份订单,还有香港的。各地顾客蜂拥抢购这里生产的香包、掐丝画……制作这些精美手工艺品的不是旁人,正是托养在此的几十名残疾人。

记者流连在两间就业创业室中,见识到里面陈列着的各种手工艺产品,其设计之巧妙、制作之精美令人叫绝,这些都是青铜峡市残疾人康复和就业服务中心的作品。特别是东墙上挂着的一幅“贺兰山下葡萄园”掐丝画,反映各族群众集体采摘葡萄的盛大劳动场面,中华民族一家亲呼之欲出。

非遗传承人正在为青铜峡市残疾人指导手工编织。

青铜峡市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田学军说,残疾人心灵手巧程度不输常人,其专注度甚至更高,很适合手工艺品方向的就业。对于智力缺陷人员,青铜峡市残疾人托养中心会安排他们做一些简单重复劳动,像是纸扎、小挂件等产品的制作。

在东头那间就业创业室里,手指残缺的张月霞挑着钩针,麻利地编制着一只篮子。这件产品俨然成形,张月霞正给篮口收边。围坐桌前搞非遗编结的,一共有七八名托养人员,有人坐着轮椅,有人存在智力缺陷……尽管如此,他们却是不折不扣的就业人员,每天能挣几十元乃至上百元,用劳动创造着价值。

青铜峡市残疾人托养中心残疾人李龙,通过直播手工制作过程,把手工制品卖到了区外。

“以发展促团结,以团结聚人心。让残疾人掌握一种技能,他们就能以平等、共享的姿态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去,和健全人一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田学军说,托养人员多来自青铜峡乡村,来到青铜峡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后,本人能就业不说,也能让亲属腾出手来劳动,为家里平添两份收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这些心灵手巧的残疾人不光在青铜峡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就业,还有10名手艺精湛者被青峡绣女辅助性就业机构聘为员工。然而,青铜峡市有多达8778位残疾人,入住青铜峡市残疾人托养中心的毕竟是少数。

就业服务,如何才能送到更多残疾人的家门口?

通过互帮互助,残疾人凭借自己的双手实现自食其力。

近年来,青铜峡市创新实践“市残联提供物质保障、青峡绣女辅助性就业机构教授专业技能、品牌公司长期收购”工作模式,在城乡打造“石榴籽”家园、创客空间、“美丽工坊”等创业就业窗口,让残疾人在家门口有事做、有钱赚。

在青铜峡市南苑社区的手工坊,有100多名居民加工挂件、手提包等手工产品,平均每人每天有五六十元的收入。员工中,除了残疾人,更有许多肢体健全的妇女和老人。

方玲玉是个24岁的姑娘,她在工作之余累计创作散文10余篇,其中有两篇在公开刊物发表。在青铜峡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她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很富足,“此心安处是吾家”。

黄河澎湃团结声

在吴忠市采访,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故事数不胜数、俯拾即是,其背后是这座城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持之以恒的用功。

吴忠市持续39年开展“民族团结月”系列活动,持续18年举办“社区邻居节”,打造“好邻居中秋一日游”“重阳节话邻里情”“喜庆农民丰收节”“社区千家宴”等品牌活动。2016年、2021年,吴忠市连续2轮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所辖5个县(市、区)全部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区),36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示范单位),288个单位被命名为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示范单位)。

社区之家、助残之家、校园之家、乡村之家……在吴忠市,团结和睦的“大家”还有不少,尽管领域各有不同,其共同心愿却是深植人们心底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记者来到利通区第三小学三年级(5)班课堂,正碰见何淑芳老师给学生们上道德与法治课,主题就是“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被问及个人应该如何践行这一宏大时代主题时,马靖雯同学表示要“好好学习,勤俭节约,热爱祖国热爱党”。

吴忠市利通区第三小学三年级(5)班,一堂生动活泼的道德与法治课。

在这所小学多间功能室中,记者看到扎染、沙画等手工作品,这些都是孩子们的作品。校方通过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增强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性与坚定性。

在利通区第三小学开辟的读书小柜跟前,五年级(5)班学生杨思语、马嘉妮正在翻阅与中国梦相关的图书。她们说:“要和身边同学搞好团结,大家齐心协力就能共筑中国梦。”

校园图书小柜是同学们课间休息时最喜欢来的地方。

吴忠城外,黄河水滔滔不绝,澎湃着“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的时代强音,向祖国大美山川不断传去……(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苏峰 李涛 杜晓星 何耐江 杨玉瑛 王沛瑶 何婉蓉)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