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民族联欢闹元宵 东西协作传薪火 全国社火大赛燃动六盘山

时间:2025年02月13日        来源:宁夏日报

新生代为社火注入满满活力。

喜气洋洋耍社火。

社火,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展现出各地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文化魅力。

2月12日,“相约六盘山·欢乐过大年”宁夏固原第二届全国社火大赛在固原市原州区火热开场,来自福建、广东、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的18支社火队相聚六盘山下,为各地群众、游客以及全国网友呈上一场融合传统民俗与现代创意,饱含民族团结、东西协作等内容的文化盛宴。

A“板凳龙”、英歌舞、安塞腰鼓 火爆出圈的社火让观众大饱眼福

比赛还没开始,主会场门口已经挤满了观众——提着板凳的,背着孩子的,拄着拐杖的,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此,期盼社火早点开耍。

白婳带着两个儿子在舞台前观看暖场的锣鼓秀。6岁的哥哥和4岁的弟弟身着迷你版军大衣,手牵着手,全神贯注观看。“早晨虽然冷,我还是想让孩子看一看传统文化表演,感受年的气息。”白婳说。

9时许,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打头阵的是来自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的巨石社火队,12位青春靓丽的表演者为大家带来一出高颜值的“板凳龙”。“我们的社火队由志愿者和居民等组成,今天要用‘板凳龙’表演,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队长刘浩介绍,“板凳龙”又称“桥灯”,在福建农村地区盛行。据传,“板凳龙”最早出现在南宋时期,人们为了庆祝丰收和新年,将板凳串联起来,每节板凳上装有灯笼或彩灯,整体形似一条蜿蜒的巨龙。在舞动时,人们手持板凳,随着鼓点和乐器的节奏,模拟龙的游动,形成一幅壮观的景象。

鼓声起,英歌动。紧接着,超燃的非遗节目英歌舞登场。“潮響英歌舞传承于全国文艺最高奖项‘山花奖’的泥沟英歌。表演者手持双槌,通过中腰发力,身下扣槌,由下至上交替垂直击打。”广东潮州潮響英歌队的吴家鸿带着30多名来自潮汕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参加社火大赛。队员们手腕灵活转动,打出漂亮的槌花,如同无数的“8”字在眼前轮转,令人目不暇接。“英歌舞不仅能跨越千山万水,还能穿透岁月的长河,触动心弦。”固原市民郭小娟说。

被誉为“天下第一鼓”、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陕西安塞腰鼓表演也来到比赛现场。跟随着震天响的鼓点、镲声,头裹白羊肚毛巾的腰鼓手们斜背响鼓,手握系着红色飘带的鼓槌,迈着矫健欢快的步伐击打着鼓,生动展现了深植于黄土高原、代代相传的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

B“00”后小孩哥小孩姐上场 传统文化在新生代中传承

参赛队伍中,有不少小孩哥、小孩姐。他们或扮演俏皮的“齐天大圣”,或扮演满地撒娇打滚的小狮子,或扭起秧歌打起鼓……

来自石嘴山市惠农区的熊嘉妮14岁,与姑姑、表姐一起来表演。秧歌对从小学舞蹈的她来说,“So easy!轻松拿捏。”

12岁的王者也来自深圳万科双语学校,是广东潮州潮響英歌队年龄最小的队员。“我参加夏令营时,被队长看中,就加入了英歌舞队。”王者也说。

16岁的寇宇豪作为安塞腰鼓社火队年龄最小的队员,用刚劲奔放的舞姿展现了陕北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独特个性。寇宇豪说:“我从小就对社火感兴趣。过年前夕,家人和我说宁夏固原市要举办全国社火大赛,我认为这是展示自己技艺的好机会,就和哥哥姐姐们来到了固原。”

甘肃省庄浪县非遗保护协会社火代表队的胡苗苗和74岁的爷爷一起来参赛。“从小耳濡目染,就喜欢上了社火。”活泼灵动的胡苗苗扮演的是杨门女将穆桂英。爷爷虽然没有登台表演,却是社火队的灵魂人物,他的角色是“艺术指导”。每个人物脸谱该怎么画,该穿什么样的衣服,佩戴什么样的头饰,用什么来做道具,大家都听他的。因为他可是社火队的“扛把子”,耍了一辈子社火,如今因为年龄关系才退居幕后。

西南石油大学学生童家乐是泾源县社火队的一员,他与同伴们共同演绎了传统节目“赶牛”。童家乐说,为了此次社火大赛,他们精心排练了十几天。

C“硒杞羊养”、笔墨纸砚、“妈妈的油香” 竞技场成展示乡土特色的大舞台

石嘴山市惠农区燕子墩乡社火队,有个很带感的名字——“硒杞羊养”,不仅有喜气洋洋的寓意,还充分展示了地域特色和当地产业优势。“硒”代表燕子墩乡土地中富含硒元素,为甜瓜等农产品赋予独特的营养价值;“杞”指的是枸杞种植产业,枸杞是燕子墩乡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羊”象征着当地发达的养殖业;“养”指的是康养,指燕子墩乡乘着重点小城镇建设东风,建设成康养中心城镇。“硒杞羊养”已成为燕子墩乡产业兴旺的4张亮丽名片。燕子墩乡工作人员魏巧玲说,这支上百人的社火队由各村文艺爱好者组成,通过彩车、秧歌、舞龙、旱船、赶毛驴、摔跤等表演形式,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多年来一直活跃在当地各类民俗活动中。

有着“中国社火文化之乡”之称的隆德县,组织了一支400多人的社火“天团”,还将“私塾”搬上了彩车。彩车上有老先生教孩子们读书写字的生动场景,毛笔、砚台、暖锅食材等元素凸显了隆德县“中国书法之乡”和隆德暖锅的鲜明特色。这支队伍带来高台社火、高跷社火、扛社火、鼓乐社火、跑社火、地摊社火,堪称社火大荟萃。

作为中国首个文学之乡、西芹之乡、马铃薯之乡和“华夏古钱币收藏第一县”,西吉县组织了一支280多人的豪华社火方队。为了宣传西吉特产,西吉社火队的花车上印着醒目的“妈妈的油香”。这支队伍表演了春官送福、舞狮、旱船、舞龙、跑驴、秧歌、社火杂耍等。最震撼人心的当数牧童鞭,多次在全国性比赛中夺得金奖。在此次社火大赛中,西吉县社火队摘得第一名的桂冠。

D民族团结之花绚丽绽放 社火大赛为东西部文化交流“上分”

全国社火大赛,不仅仅是各省区社火的展示,更是一场民族大联欢。

“花儿”是我国西北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民歌体裁,诞生于多民族聚居、交流与融合的深厚土壤之中。悠扬的曲调、质朴的歌词、真挚的情感,传唱着历史的沧桑变迁,诉说着各民族的多彩生活。当天,泾源县社火队不仅表演了宁夏首部实景花儿歌舞剧《柳毅传书》片段,还来了一段“花儿”联唱。同时,泾源县社火队还在现场玩起“赶牛”。这一被誉为“六盘山里的曲棍球”的古老民间游艺活动,多次代表宁夏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屡获殊荣。

“福建与宁夏有着深厚的渊源,两地在经济、教育、卫生等多个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此次大赛,我们也邀请了来自福建的优秀社火队伍参与,旨在进一步深化闽宁两地文化互动,让更多人了解闽宁协作的成果,感受两地人民的深厚情谊。”固原市原州区文化旅游广电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希望激发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同时,也希望向世界展示中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陈永峰 师越/文 季正 见习记者 杨恺/图)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