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宁夏秋色是丰收
时间:2025年09月24日 来源:宁夏新闻网
一颗颗饱满的长枣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记者 马雨馨 摄
9月23日,同心县农特产品展销。记者 张晓慧 摄
编者按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分时节,我们迎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对“丰收”的情感,老百姓是刻在骨子里的。它不仅是物质的丰盈,更是一种心底的踏实与喜悦。
秋阳下的每一处忙碌,都是农民丰收节里最鲜活的注脚。耕耘有时,收获已至,他们把春的期盼,酿成了秋的欢腾。
蔬菜绿、玉米黄、水产青、葡萄紫、长枣红……秋九月,塞上大地正以最饱满的色彩,绘就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的未来正愈发明亮。
绿
蔬菜绿链“鲜度”突围
9月19日,在贺兰县立岗镇宁夏自然之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蔬菜基地内,成筐的有机菜心在冷链车的轰鸣声中,开启了从田间到超市之旅。如何让娇嫩的叶菜跨越数千公里仍保持鲜嫩?宁夏人用一条条完整的绿色产业链给出了答案。
“生鲜蔬菜必须讲求时效性,超过5天的菜就会失去最佳口感与营养品质。”宁夏自然之星立岗镇蔬菜基地负责人周利强说,蔬菜从加工厂预冷后送入冷库整理装箱,由专业物流部门调配冷链车辆,温度严格控制在1℃到5℃之间,即使发往深圳,也能在3天内摆上货架。
“种了半辈子菜,以前我们是种菜卖给外地企业,他们加工、贴标后卖向全国。我们充其量就是‘供货商’,利润微薄,风险却全由我们承担。”育苗主管马丽英说,现在不一样了,从育苗、种植、采摘到冷链配送,每一个环节都由企业自己把控,有了品质的主动权,自然就掌握了品牌的话语权。
近年来,我区蔬菜产业通过标准化种植、智能化分拣与全程冷链的深度融合,构建起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保鲜体系,这条贯穿生产与消费的绿链,不仅锁住了“鲜度”,更让宁夏蔬菜实现了从“种得好”到“卖得好”的跨越。
“今年,我们的菜通过有机认证,都出口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了。”固原市原州区众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升自豪地说。
“质量是一方面,让消费者放心才是长久赢得市场的关键。”王升说,通过包装上的二维码,消费者可以追溯到蔬菜的生长地块、育苗时间、施肥记录等全部信息。这套追溯系统的建立让企业今年的订单量同比增长30%,且复购率显著提升。
宁夏冷凉蔬菜产业联合会会长李后学说:“我们推动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就是要让宁夏蔬菜带着品质的身份证走向世界。”
这场“鲜度”突围不仅让优质蔬菜直达国内外市场,更让农民分享到更多产业增值的收益,累计带动近70万人从事蔬菜产业。今年1月至8月,全区蔬菜播种面积303.17万亩,总产量达575.25万吨。(记者 李昊斌)
黄
生态循环点“秸”成金
9月22日,在吴忠市利通区金银滩镇连片的玉米田里,一台台青贮收割机正轰鸣着向前推进,锋利的割台将整株玉米齐根切断、瞬间粉碎,喷涌而出的青绿色碎末在空中划出弧线,精准落入同步行进的运输车。
四支渠村种植户马建祥今年流转的200亩青贮玉米迎来高产时刻。他弯腰抓起一把刚粉碎的饲草,湿润的汁液浸满手掌,“这时候的营养顶得上‘草罐头’,牛羊吃了长膘快且抗病性强。”
秸秆如今正成为“绿色密码”,破解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命题。
“以前种普通玉米,收完棒子就得弯腰割秸秆,累得直不起腰,还卖不上价。”马建祥算起了今年的丰收账:青贮玉米除去成本可以净赚10万元。更关键的是,这些青贮料可以直接供应自家养殖场的100多头奶牛,替代了外购饲料,每年能节省近3万元。
“我们通过青贮饲料加工、秸秆还田、生物质能源等多元利用模式,构建起了‘种植—养殖—能源—肥料’循环链条。秸秆不再是废弃资源,而是成为连接种植养殖环节的关键纽带,既减少环境污染,又提升土地产出效益。”吴忠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农牧民也在减本增效中尝到甜头,更积极地参与到秸秆综合利用中来。
青贮饲料从田间地头运往养殖场,释放出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的良性循环信号。
在石嘴山市广茂田泰牧业有限公司厂房内,几台大型揉丝机轰鸣运转,一捆捆干黄的玉米秸秆被送入传送带,经过粉碎、揉搓、添加益生菌等工序,变身为优质饲草。“别看我们的设备不大,一天能处理300吨秸秆,产出的饲料供不应求。”公司负责人徐刚指着自动化包装线介绍。更让徐刚欣喜的是,随着碳交易试点推进,企业每年处理秸秆减排的二氧化碳当量还可折算成碳汇收益,进一步拓宽了增收渠道。
“目前,我区已建设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6个,实施秸秆科学还田29.74万亩,秸秆高效离田利用18.12万吨,培育市场主体135家,补贴利用农户52000余户。”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秸秆还田监测纳入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实施常态化监测,开展农作物草谷比和秸秆可收集系数监测测算,不断提升秸秆还田离田利用效益。(记者李昊斌 马赛尔)
青
盐碱地里鱼跃虾欢
时下,贺兰县常信乡稻田阡陌纵横、水中鱼蟹肥美。昔日白茫茫的盐碱滩,如今处处丰收在望。这一蜕变,缘于“以渔治碱”的创新实践。
“十多年前,听说我要在宁夏养海鲜,亲戚朋友都觉得是天方夜谭。”9月21日,宁夏蓝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强佐成说。
2014年前后,为了破解水质不稳定、养殖周期短等难题,在相关部门的牵头下,蓝湾公司携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我们通过水质调配系统模拟海洋环境,并采用全封闭循环水系统,配备生物滤池、蛋白分离器等先进设备,实现水温、氨氮、含氧量等关键指标的24小时监控,使单位产量较传统养殖提升40%以上。”强佐成介绍。
实践证明,“挖塘降盐、以渔治碱”是解决盐碱地治理过程中洗盐排碱的出路。强佐成介绍,现在“以渔治碱”“海鱼陆养”的模式已在全区多地推广,亩产效益较传统农业提升3倍以上。
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地处宁夏引黄灌区下游,地势平坦低洼,耕地面积约8.89万亩。其中,“盐碱双高”的盐碱化耕地约占当地耕地面积的六七成,严重制约着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
“我们不断试验探索出采用棚塘接力的模式养殖水产品。”石嘴山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先将种苗放在温棚里养殖,等温度适宜的时候再将其放到塘里生长,此外,通过打造高位池,用水泵将地下盐碱水抽到高位池里面进行养鱼,利用土地种植水稻,形成了盐碱水利用的封闭循环。
“我们采用国内领先的仿真海水循环技术,配合12类传感器实时监测水质,节水率达60%。”大武口区星海镇枣香村工厂化养虾基地负责人魏千顺说,首批虾苗已经上市,预计全年产量可达40吨。
这座投资630万元的现代化车间,是石嘴山市七个重点推进的生态渔业项目之一,目前石嘴山生态渔业重点项目已完成投资5300万元。
当下,宁夏正书写着盐碱地治理与渔业发展的新篇章。“我们将以品种优新、模式创新为主攻方向,推进优新品种扩量增收,建设海鱼陆养、盐碱地渔业和鱼菜共作产业基地,力争优新品种产量增长12%以上,渔业面积达50万亩以上。”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记者李昊斌)
紫
葡萄藤下智酿芬芳
“榨季”的贺兰山东麓,宛如一幅绚丽的丰收画卷徐徐铺展。
步入西鸽酒庄大厅,一面巨型电子屏吸引游客驻足。屏幕实时跳动着葡萄园的气象数据——地下0.4米至1.2米的土壤湿度、地表光照强度、风速风向……这些曾依赖人工巡查的参数,如今通过300余根智能监测杆实现分钟级更新。
“传统管理方式下,需要20人巡查一整天才能掌握葡萄园的情况,现在只需一个人盯着屏幕就能对全局了如指掌。”西鸽酒庄种植公司总经理冯延涛一边轻点屏幕一边介绍。数据不仅能分析出灌溉时机,更能通过AI算法预测病虫害风险,并将冻害损失降低30%。
近年来,我区通过“智慧种植+数字酿造”模式,巧解葡萄藤上的风味方程式,让AI预警、智慧灌溉、数字酿造成为每座酒庄的“新基建”。
9月23日,随着志辉源石酒庄工人按下葡萄除梗破碎机启动键,紧密的葡萄串变得松散,葡萄粒里混杂的泥块、枝叶被逐一筛掉,从穗选平台“探出头”来的葡萄串,被送进粒选平台、发酵罐,等待它们的将是另一次“新生”。
“我们通过数字化混酿平台模拟葡萄酒配方组合,用8红8白共16个葡萄品种,酿造出更具贺兰山东麓风土特色的葡萄酒,让每一瓶酒都成为地域文化的独特载体。”志辉源石酒庄宣传经理贾进财说,这就好比为每一款酒都打造了一个独特的“基因密码”,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都能保持其独特的风味和品质。
长城天赋酒庄的数字化车间里,温湿度传感器与AI算法紧密配合,如同两位默契的搭档,共同守护着每一滴酒的“微气候”,确保葡萄酒在最佳的环境中发酵、陈酿,绽放出最迷人的风味。
据统计,我区已建成8家数字酒庄,培育出60多个获国际奖项产品。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他们构建的“1+N+100”数字化架构,汇聚7300万条数据,为4.3万从业者提供决策支持,让葡萄种植过程更加科学、高效。(记者 王婧雅)
红
灵武长枣一展所长
9月22日,在位于灵武市东塔镇的宁夏大秦枣产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基地里,一颗颗长枣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色泽,工人们正忙着采摘、分拣、装箱。
“我在合作社打工,负责枣树维护和采摘工作,家里也种着枣树,靠着长枣,现在有两份收入,生活宽裕多了!”王雪琴熟练地采摘着长枣。像王雪琴这样依托长枣产业实现“双收入”的农户,在灵武不在少数。截至目前,灵武长枣种植基地面积达4.46万亩,年销售量超过2000万公斤,累计带动2.8万余人就业。
2006年,灵武长枣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此后,灵武长枣又陆续斩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多项荣誉,品牌价值高达19.5亿元。
荣誉背后,是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和科技含量的持续提升。宁夏大秦枣产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刘杰指着整齐排列的温棚介绍:“基地共有550亩枣树,其中温棚设施枣树100亩。如今最早1月份就有鲜枣上市,供应期长达8个月。”
基地里一款智能装备引起记者注意。“这是我们今年引进的智能无人打药车,以前打药要4个人,一天最多完成40亩地。现在一个人操作一台机器,一天能打80亩地,效率大大提升。”刘杰说,智能无人打药车还可通过更换模块,实现旋耕、施肥等多功能作业,成为长枣管护的“新农具”。
科技赋能的同时,产业链也在向下游延伸。宁夏银湖农林牧开发有限公司经理李翔告诉记者,公司除了经营400余亩枣园,年产鲜枣约50万斤,还开发了枣酒、枣花蜜等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才能提升附加值,带动更多农户受益。”李翔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年灵武长枣产量预计较去年略有减少。“但今年果形更整齐、糖度更高、商品率提升。”灵武市自然资源局林业果树推广中心副主任王贵云介绍,灵武长枣产业正在从“重产量”向“优品质”转型。
从沙地绿洲到红枣满枝,从鲜食销售到出口深加工,从人工劳作到智能农机……灵武长枣的“红”,是秋收调色盘中绚烂的一笔,也是我区特色产业升级、农民增收致富的生动写照。(记者 马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