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统战风采

统战风采

银川市打造嵌入式社区“样板间”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时间:2020年04月17日        来源:银川市委统战部

一、创新背景

银川市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和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全市辖51个镇(街道)、254个城镇社区、286个村,流动人口76.18万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近10万人,且呈逐年增多态势。城市少数民族呈现出流动人口多、短期务工多、居住较分散的现状和特点。为进一步做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各项工作,银川市坚持把“做好城市民族工作,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民族工作要把着力点放在社区,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的工作要求,从思想嵌入、管理嵌入、服务嵌入入手,稳妥推进城市民族工作和嵌入式社区建设工作,积极打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平台,努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市各族群众相互交融、生活融洽,民族团结共进、发展成果共享的局面正在稳步构建。

二、主要做法

(一)思想嵌入,增进各族群众文化认同。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发展各民族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建设、文化创作。一是强化优秀文化宣传教育。创作了大型歌舞剧《月上贺兰》《不到长城非好汉》等优秀文艺作品,用主流声音的正能量占领精神文化阵地,组织开展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团结理念的各类文艺节目演出1300多场次,使各族群众充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博大精深,增进文化认同,统一思想共识。二是强化校园思想道德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知识纳入全市各中小学课程体系,采取唱歌谣、讲故事、主题班(队)会、编排文艺节目等多种形式,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观念深深扎根于学生心中。三是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搭建社区民族欢乐大舞台、民族团结广场,组织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党日、社区邻里节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增进了各族居民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相互包容,使民族团结成为全市人民的态度、追求和习惯。

(二)服务嵌入,畅通各族群众“连心管道”。在全市23个街道、202个社区打造少数民族服务管理平台,着力提升社区服务管理功能。一是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5321”服务管理模式。通过建立生活困难必帮、重大活动必邀、病重住院必探、特殊情况必访、有重大纠纷必解等五项措施,主动与外来少数民族群众交朋友,建立与少数民族居民代表每周电话交谈一次、每月面谈一次、每年座谈一次“三必谈”制度,建立“少数民族之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两个平台,公开一部热线电话的服务管理模式,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能快速融入城市生活。二是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2345”服务管理机制。总结推广了做好做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百分百接纳、百分百融入等“两个百分百”,做亮做活强化政策指引力度、信息管理精度、和谐共建深度等“三个强化”,建立健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目标考核、流入地与流出地联动协作、市、县、街道、社区四级联动、涉及民族因素矛盾纠纷排查等四项机制,坚持综合治理要事同商议、矛盾同调处、问题同治理、治安同巡防、和谐同促进等“五同服务”,进一步夯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根基。三是努力打造交往交流交融服务平台。以“自治互助”为主题,挖掘培育了微组织、微窗口、微热线、微平台、微心愿“五微”工作法、“同心联盟”“圆梦快递”等66个邻里互助、关爱帮扶、志愿服务等各具特色的社区服务品牌项目,对社区内失业人员和就业援助对象进行100%登记,开展“春风行动”创业培训和小额担保贷款创业项目,有效解决了社区“零就业”家庭和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创业困难,构建了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深化。

(三)管理嵌入,确立城市民族工作最大公约数。构筑“区域联动、面向基层、形式多样”的城市民族工作管理体系为建设各民族嵌入式社区奠定了坚实工作基础。一是构建城市民族工作联系协调机制。将城市民族工作和社区建设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城乡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了城市民族工作市—县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机制,为城市民族工作有效开展和相互嵌入式社区建设有序推进提供了科学有力的决策支持。二是构建城市民族工作制度保障机制。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统筹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建立完善了社区网格化服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走访联系、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排查等机制,为社区建设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指导和工作支持。同时,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劳动就业、子女教育、住房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需求统一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推行少数民族群众上学、看病、交流“三不愁”和居住、就业、维权、合法宗教活动“四保障”机制,形成“同市经营、同区居住、同校学习、同院就医、同台娱乐、同建小康”的新常态。三是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基本框架。注重调动各族居民充分参与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引导各族居民充分享受合法权益,不断增强各族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筑牢了法制化、平等化、可持续化的相互嵌入式社区框架。

三、取得成效

(一)民族关系更加团结和睦。通过思想嵌入、服务嵌入、管理嵌入三个方面各项工作的深入,各民族间“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渗透到各民族的血液,各族群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形成了多年来各民族和谐共处、亲如一家的良好氛围。2019年,银川市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二)创建载体更加丰富有效。建立“5321”服务管理模式及“2345”服务管理机制,努力打造交往交流交融的服务平台,使各个社区有了更加丰富的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的载体,涉及服务各族群众的方方面面,形式活泼、亮点频频、特色鲜明,是基层党组织服务各族群众的有效抓手,深受广大居民的欢迎和喜爱,延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社会参与度,极大的提高了创建活动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生命力。

(三)居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通过一系列惠民举措,社区将民族团结工作嵌入民生改善、扶贫帮困、创业就业、精神文明等工作中,及时掌握了各民族群众需求,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让各族居民充分平等享受到国家各项利好政策。同时,各族群众的社区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文明素养进一步提升,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大提高。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