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统战新闻

统战新闻

宁夏中卫市海原县各民族互嵌融合发展——就业促“三交” “三交”促团结

时间:2025年09月23日        来源:中国民族报

“方向盘一转,日子甜起来!”清晨6点,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李旺镇货车司机马杰,已驾驶大货车,满载着宁夏硒砂瓜,行驶在京藏高速上,朝福建市场进发。

马杰以前靠种地为生,通过“海原司机”劳务品牌培训,如今成为月入万元的运输司机。他不仅带领全家人过上幸福生活,还带动同村各族兄弟加入到运输队伍。

就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百姓福祉。近年来,海原县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创新实施“三个聚焦”工程,通过党建领航、技能培训、精准对接,打造零工市场1家、零工驿站7家、乡村劳务站177个、驻外劳务服务中心13个,构建起“就业促‘三交’、‘三交’促团结、团结促发展”的良性循环。

清晨7点,海原县贾塘乡劳务服务站内已是人声鼎沸。劳务经纪人马小龙正拿着登记表核对信息。“今天,我们要送50名乡亲去福建的电子厂,都是‘点对点’包车,党员先锋队全程跟车服务。”马小龙说。

在劳务服务站的墙上,醒目地张贴着“书记抓就业”责任清单:县委书记统筹全县就业大局,乡镇党委书记包片推进,村党支部书记入户摸排,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建立“党建+就业”的立体网络;坚持党组织和服务站“共建、互联、同评”,动态建成示范支部、先进站点7个,落实示范点每年8万元至1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形成正向激励良好导向。如今,全县聚人才引领之力,“头雁”队伍不断壮大。

走进海原县零工市场,就业岗位信息栏旁,“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标语十分醒目。这里不仅是劳动力供需对接的平台,也是各民族“三交”的“会客厅”。市场内设立的“民族团结角”摆放着民族政策书籍。每周,这里都会举办“技能交换”活动,回族师傅教刺绣、汉族师傅分享农机维修等“技能交换”已成常态。

在海原县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来自海原县九彩乡的一位学员开心地展示A2驾驶证。作为“海原司机”劳务品牌培训的学员,他将通过“点对点”输送前往福建从事货运工作,月薪可达8000元。

近年来,海原县不断擦亮“海原司机”品牌,建立了“培训—考证—就业—服务"全链条机制,组建了由党员技师组成的“导师团”,累计培训驾驶员3000余人。

如今,这些驾驶员活跃在全国20多个省(区、市)的运输线上,不仅实现了家庭增收,更成为传播民族团结进步的使者。正如在新疆从事长途运输的王彦龙所说:“我们驾驶室里贴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标语,跑遍全国都能感受到各民族同胞的热情。”

劳动技能是各族群众打开就业之门的“金钥匙”。海原县围绕“一乡一品”特色劳务品牌建设,构建起覆盖县乡村的三级培训体系;对于重点群体,通过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失业保险待遇发放等措施,确保就业困难人员“应帮尽帮”。

“各位乡亲,今天的招聘岗位都是月薪6000元起,包吃包住,想去浙江务工的请抓紧报名!”在海城镇文化广场,一场别开生面的“直播带岗”活动正在进行。

海原县打破地域限制,构建起“区内外联动、线上线下融合”的岗位精准对接体系。海原县人社部门组建专业团队,先后赴福建、浙江、江苏等省份开展“访企拓岗”活动,与当地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累计提供就业岗位3.8万余个。

驻外劳务服务中心成为民族团结的“前哨站”。在13个驻外劳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在为务工人员提供政策咨询、权益维护等贴心服务。

“我做劳务经纪人5年了,在海原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带领2000多人外出务工。海原县政府在厦门帮我们建立了劳务工作站,方便务工人员衣食住行。”海原驻厦门劳务工作站副站长冯正君说。

如今,海原县与厦门,漳州等地建立长效劳务协作机制,组织173名劳务骨干赴漳州科技学院开展培训,交流探讨劳务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先进经验,劳务协作的桥梁越架越宽。

据介绍,截至目前,海原县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10.82万人,创收17.71亿元,各族群众在共同奋斗中奏响民族团结进步和谐乐章。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