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党的百年光辉史基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贺兰山下好家园——宁夏建设各民族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扫描
时间:2024年09月05日 来源: 农民日报
8月的“塞上江南”,天高云淡。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在贺兰山下、黄河两岸,社区流淌出欢声笑语,村庄展现出万千新气象……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目标,从重点小城镇建设、高质量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三个方面探索新路子。自2021年以来,宁夏累计实施建设重点小城镇25个、高质量美丽宜居村庄104个,保护国家级传统村落26个、自治区级传统村落11个,全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实现了零的突破,为各族群众建设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环境改善有成效
“宁可掉下10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这是银川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职工的工作写照。从1953年成立防沙林场至今,70多年来,一代代治沙人艰苦奋斗,将不毛之地改造成了片片绿洲,累计植树造林68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有效遏制了毛乌素沙地南移西扩,构筑起南北长61公里、东西宽20至30公里乔灌草相结合的绿色屏障,沙漠被推远了20公里,实现了“人进沙退”。
作为改造沙漠的亲历者和奋斗者,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的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党委书记、局长王有德深有感触:“治沙需要耐得住寂寞,久久为功,我们在治沙的同时还种了经济作物用来发展畜牧业,依靠自身造血能力让几个产业良性发展,循环再生,通过不断创新建设好生态家园。”
处一隅而观全局。不仅要完成防沙治沙的任务,而且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也成为宁夏的一个共识。2023年,宁夏印发《城乡面貌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提出要有机融合地方风情、西北风骨、江南风韵、园林风格和现代风貌,打造“显山露水、疏朗大气”的特色城乡风貌,发掘传统村落价值,强化乡村规划建设风貌管控,避免“千村一面”,全面提升中心村现代化建设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走进位于石嘴山市惠农区的银河村,这里是黄河在宁夏境内流经397公里的最后一个村庄。曾几何时,由于过度种植、放牧,湿地逐渐荒漠化,风沙肆虐让村民吃尽了苦头。为了改变处境,银河村实施“退耕还湿”,植被水域得到有效恢复。如今,村庄内有1万亩湿地草原和3000亩天然红柳林,草绿水美,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候鸟的重要栖息地和繁育场所。
银河村抓住契机,建设集生态、休闲、康养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度假区,全村产业实现转型升级。“2023年村集体收入139.4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4万元,较2012年翻了两番,村民走上了致富路,共享发展红利。”银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学峰表示。
旅游提质有前景
近年来,宁夏累计安排专项资金上亿元用于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和旅游富民项目建设。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旅游景观深受游客青睐。不仅以景色取胜,更在弘扬传统文化、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
在固原市隆德县陈靳乡新和村,国家级非遗——高台马社火表演、秦腔、葫芦丝义演等日常活动丰富多彩,令游客目不暇接。这里深入融合各地文化差异和风俗习惯,传播孝文化和淳朴民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闽宁文化旅游示范村,利用校地合作、协地合作等方式建立高台马社火非遗传承保护、北方民族大学学院科研实践、宁夏葫芦丝巴乌陶笛学会等多个传统文化培训基地,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基础。
“在我们这里既能避暑,又能观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这里得到充分实践,村民就业增收也没有后顾之忧。”陈靳乡党委书记陈健祯告诉记者。
有的村深挖传统,有的村另辟蹊径,既有承载村民多年记忆的农耕民俗文化馆,又有年轻游客感兴趣的游乐场,游玩之余还能品尝早茶、滩羊等知名美食。
这一切在吴忠市利通区的牛家坊村都能成为现实。原本是“空心村”且负债累累的牛家坊村,借城市改造契机重新规划,引导村民把“资源变资产”发展乡村产业,改造民居19幢,节假日屡屡爆满,一屋难求;通过“党支部+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吸引刘三朵八宝茶、苏子拉面、威西烤羊等32家企业入驻,在今年第四届吴忠市早茶美食文化节活动期间,累计吸引游客52.8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达1.18亿元。
乡村旅游,受益的并不只是第一产业,而是通过三产融合实现各民族群众共同富裕。今年初,宁夏文旅厅印发了《关于打造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宁字号”品牌实施方案》,提出将围绕“食住行游购娱”等核心要素,重点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六大“宁字号”乡村文旅品牌,为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移民安置有保障
脱贫攻坚剧《山海情》的走红让观众把目光投向了宁夏曾经的落后地区——西海固。在福建对口帮扶下,当地群众选择易地搬迁探索脱贫的方法,开创出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东西部协作之路。如今,吴忠市红寺堡区作为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不断激活黄花菜、设施农业、肉牛滩羊等特色产业潜能,持续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2023年,全区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5400多万元。
原本住在固原市原州区的刘克瑞一家,2012年易地搬迁到了红寺堡区弘德村,困扰他多年的出行、就医、饮水等难题都在这里得到了解决。“这都要归功于党的好政策,现在房子宽敞、生活稳定,我们全家年收入超过10万元。水电气一应俱全,我还在村里参与公益岗位的工作,从‘苦瘠甲天下’到生活翻天覆地,日子越来越好了。”刘克瑞信心满满地说。
刘克瑞的变化也是弘德村多年变化的真实写照,2023年该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9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16万元,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业、纺织业等,精准对接用工企业需求,让移民群众就近务工就业,2023年劳务收益达7000万元,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不断变为现实。
宁夏不止于此——银川市金凤区颐和城府社区形成“五融五和”社区工作模式,进一步强化拆迁安置群众的石榴籽家园建设;固原市彭阳县茹河街社区建成帮扶车间稳定吸纳移民就近务工,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深度交融……一项项政策落地生根,一件件期盼变为现实。如今,宁夏正进一步调整优化布局,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高质量发展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