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党的百年光辉史基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同心共“铸”新家园——一条特色路见证移民家园的幸福蝶变
时间:2025年05月13日 来源:银川新闻网
俯瞰月牙湖乡。
初夏时节,瓜果飘香,绿树成荫,沃野田畴尽是繁忙景象,驰目四顾满眼皆是绿意。
见到马进花时,她刚从村头帮扶车间忙完,准备回家给孩子做饭。归家途中,道路两旁“民族团结、同心筑梦”的标语格外醒目。
“这是和平路,也是我们这儿最美的路。”马进花指着240米长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手绘特色街巷,向记者说道。彩绘墙上,各民族人物、民风民俗与团结标语逐一呈现,绘成一道绚丽的画廊。继续向前走,不远处凉亭里,各族村民围坐在石桌前,棋声与笑声交织,一同融进5月的微风里。
路美,生活也美。马进花感慨道,自己的日子就像这条路一样,从无到有、从窄到宽,越来越美、越来越好。这条路,也见证了兴庆区月牙湖乡滨河新村从戈壁滩变为幸福新家园,各族群众在这里和睦相处、守望相助、相交相融。
“都说搬出大山天地宽,现在想想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年42岁的马进花家住月牙湖乡滨河新村,家里有两个孩子:一个正在上职高二年级,一个正在上初三。“时间过得真快,刚来的时候,老大还‘碎’着呢,老二才刚出生。”
月牙湖乡是银川最大的生态移民安置区。“十二五”期间,自治区实施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月牙湖乡承担了3979户1.68万名生态移民的安置任务。目前,月牙湖乡滨河新村(包括滨河家园三村、四村、五村)居住着2457户11692人,其中少数民族7138人,占比61%。
相传月牙湖乡得名于昭君出塞的典故,王昭君行至黄河渡口时,思乡落泪,泪滴坠地,化作一弯如月的湖水。褪去传说的浪漫滤镜,十多年前的月牙湖乡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沙荒地,风卷着沙子撵人跑。2013年,30岁的马进花随丈夫从彭阳老家迁居至此,自此扎根黄河岸边。
“刚来的时候我们心里也没底,不知道以后的日子能不能过好。”回家路上,马进花向记者讲述刚来时的担忧。后来,看着住宅、学校、商业网点等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兴庆区政府又大力发展奶牛、蜜瓜、香菇、肉羊、花卉等特色产业,并在村头建起手工工坊等,马进花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现在一天最多能做7套校服,月收入5000元左右。”马进花边说边推开院门。阳光漫过敞亮的客厅,屋内冰箱、电视、洗衣机等家电有序陈列,小院角落里的菜地绿意盎然。“现在每月都有稳定的收入,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说起让留守妇女到车间上班,滨河家园三村党支部书记刘慧功不可没。“2019年,村里建起校服帮扶车间,急需女工。马进花符合条件,我就去找她做工作。”刘慧说。
面对上门的刘慧,马进花顾虑重重。一直在家带孩子、没有工作经验的她,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胜任这份工作。“搬到新家园,我也想让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变。刘慧上门为我介绍工作时,我了解到,这份工作上班离家近、能赚钱,十分心动,就是怕不会干。”
“我们找好了师傅,可以手把手教你,何况有工作有收入就能补贴家用,你可以先过来试试。”刘慧的话解开了她的心结。当时,滨河新村正在采取联席推动、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等多种扶贫协作机制,帮助村民们增收。
不久后,马进花便成为帮扶车间里的第一批员工,和她一起来的,还有同村的25个不同民族的女性。在师傅的教授下,大家很快掌握了制衣技巧。压线、合缝、上兜、上袖……“刚开始不熟练做得慢,手快的姐妹看到后就主动指导帮助我们,现在大家处得和亲姐妹一样。”马进花告诉记者,工作之余,姐妹们也会围坐在一起,品尝不同民族的特色美食,分享育儿经验与生活趣事。“赶工忙不开时,互相帮忙带饭、领娃都是常有的事。现在我们不仅工作干得好、钱越挣越多,感情也越来越深。”
方寸车间,织就着滨河家园三村妇女的梦,这里不仅是各民族同心逐梦、共绘幸福的“共富工坊”,也是大家朝夕相伴、亲如一家的“温暖家园”。目前,校服帮扶车间已稳定带动37名留守妇女就近就业,人均年收入4万元以上。如今,马进花也成了师傅,以“传帮带”的方式将制衣技巧倾囊相授给新人。
和她一样“有劲头”的,还有回族姑娘杨小琴。顺着和平路一直向南走,远远便能看到她的香菇大棚。
走进大棚,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摆放整齐的香菇菌棒,一股温润的蘑菇清香气息扑面而来。为了让菌棒茁壮成长,杨小琴每天都会认真察看大棚温度、湿度,并指导工人仔细管理。
全家从彭阳搬至滨河新村那年,杨小琴21岁,正在宁夏师范学院读大三。大学毕业后,她一直在外地从事种植业。去年,通过乡政府牵线搭桥,她选择回到家乡,并承租11座大棚开始种植香菇。
在外地工作积累的经验,让杨小琴种植香菇时得心应手,产业越做越大后,她就想带动周围村民参与其中。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杨小琴提出“0首付”模式——村民只负责种植,菌棒提供及销售,都由她负责,香菇售出后,村民再支付菌棒费用。目前,杨小琴已带动滨河新村及周边数十户村民种植香菇。香菇采收期间雇佣工人4500余人次,汉族群众郭文琴就是其中之一,她主要负责给香菇菌棒注水,每月平均收入4500元,像她这样的村民还有15名。
一朵朵小小的香菇,承载着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杨小琴说,她会定期邀请专家,给乡亲们讲解香菇种植知识和管理技巧,不同民族的农户也会互相学习种植技术,分享经验,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下一步,杨小琴计划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同时再种植一些新品种,让更多农户参与其中,共同增收致富。
“2024年,仅滨河家园三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就达到129万元,为乡亲们一次性分红14.7万元,大家的收入高了,日子越过越红火。”走出香菇大棚,沿着和平路返回时,刘慧告诉记者,滨河三村还通过整合各类资源,不断资助大学生、慰问老党员,并评选了“好媳妇”“好婆婆”等各类典型40多名。
校服车间的飞针走线,织出“亲如一家”的幸福图景;香菇大棚里的菌香阵阵,生长出“同心浇灌”的团结果实……从沙荒地到幸福家园,变的是村容村貌与生活质量,不变的是滨河新村各族群众手牵手闯日子的致富劲头,马进花和杨小琴,便是“同心共‘铸’新家园”的生动写照。
记者手记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本报记者 张嘉仪
从“搬得出”到“过得好”,从十年前风沙漫天的戈壁滩,到如今各民族团结奋进幸福之花盛开,滨河新村的幸福故事还在继续。
岁岁相守,朝朝相望。采访中,记者看到了村里默默奋斗的干部群众,看到了返乡创业青年眼里的光芒,这种把他乡变故乡的底气,既体现在每一次“传帮带”的手把手教学里、每一笔村集体经济的分红单上,更体现在各族群众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建设美丽家园的奋斗足迹中。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当各民族兄弟姐妹在交流交往交融中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幸福就有了最温暖的模样。正如刘慧所说:“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和村里各族群众不懈奋斗,今后的生活一定会更好更幸福。”
本报记者 王一平 张嘉仪/文 张嘉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