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宁夏 同心跟党走
版权赋能“活起来” 民间文艺“火出圈”
时间:2025年04月16日 来源:新消息报
品卫文创园新烧制好的碗盘等工艺品。
工作人员对工艺成品做最后检查。
中卫市剪纸非遗传承人买元花(中)和海原县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展示非遗剪纸作品。
“4·26”世界知识产权日临近,关于加强版权保护的讨论又多了起来。版权产业是一个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与文化创新发展的助推器之一,而版权保护正是版权产业的“动力源”。
民间文艺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中卫市入选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以来,在版权保护的加持下,民间文艺版权登记作品累计达1200件,较试点前增长了5倍,相关企业实现营收翻倍,作品也走出宁夏走向世界。
黄河古瓷持“证”焕新 版权登记化作“护身符”
4月8日,走进宁夏大学中卫校区姚思杰工作室,创意花瓶、茶杯、茶盏、 笔筒、执壶等精美瓷器随处可见,它们都是用黄河边的优质黏土烧制而成,透露着大西北粗犷质朴、纯净明快的文化特征,让有着千百年民间技艺传承的黄河古瓷焕发出新的光彩。
“这里展示的黄河古瓷文创作品都进行了著作权登记。目前申请作品登记的有260多件,作品延伸的产品销售量比之前增加了两倍多。”姚思杰拿着一款两用小挂件说,“比如这款‘淘气的骆驼’,既能当小挂件,也能当冰箱贴,投入市场后特别抢手,单日销售量有1000多个。”
“还有这款‘遇见’创意花瓶,上部用黄河土釉烧制,颜色黄中泛青,代表黄河;下部是用腾格里沙漠的沙子一粒粒烧上去的,代表沙漠。仅这道工艺就有10个环节。”姚思杰介绍,在沙釉创作成功的基础上,每批产品再进行创新,融入岩画、骆驼等当地文化元素。
这些文创产品之所以受到市场青睐,和版权登记有很大关系。
3年前,姚思杰在中卫市东园镇瑞应村创办了“品卫文创园”,决心传承黄河古瓷传统技艺。“起初产品做出来就不管了,版权保护意识不强,市面上时常出现仿制品。2023年,宁夏版权局邀请我参加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版权知识培训后,才意识到版权保护的重要性。这些手工艺作品,有了版权保护,就得到了永久性‘护身符’。”随后,他通过宁夏政务服务平台,逐一为作品进行了版权登记。在作品登记证书里,详细标注着作品名称、类别、著作权人、创作日期、首次发表或出版日期。
目前,姚思杰研发了花器、茶器、文房用具等10多种品类,“天青”“富贵黄”“千里江山”“中国红”等20余种黄河釉彩,与广东、浙江、湖南、上海等地企业签订地区总代理协议,吸引大量订单。今年的产品,杭州、成都不少客户已提前预订。
从被侵权到月入30多万元 版权费成为增收“新赛道”
版权在保护民间文艺作品权益的同时,还通过推动其在社会中实现资源流转、升华,实现更多元化的社会与商业价值。
“我们创作的产品90%实现了版权转化运用,有时仅靠版权费,一个月就能赚30多万元。”宁夏风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经理刘鹏介绍。通过转化运用,实现版权的经济价值,更激发了他创作创新的动力。
该公司展览室里,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印制着大漠风光、沙石画元素的冰箱贴、U盘,实用又美观。刘鹏拿出78件作品版权登记证书,每件作品都有专属“身份证”。“文创,关键在于‘创’,难点也在‘创’。如今作品有了‘身份证’,心里就有底了。”
以前没接触过版权保护,每创作出一件作品,刘鹏都担心被别人“盗版”,侵权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2018年,宁夏版权局工作人员到公司调研时提醒他:“这些作品都是原创,做个版权登记吧,有助于市场转化。”当年,刘鹏申请了10件作品通过了7件。“有了版权保护,就有了法律保障。谁登记的早,就保护谁的作品。”刘鹏说,“之前我只卖文创产品,现在还有了版权费收入,2024年公司营业额增长了5倍。”
剪纸刺绣作品远销海内外 版权助品牌“点石成金”
4月8日,在中卫海原县职业技术学校,自治区级刺绣非遗传承人乔亚茹、中卫市剪纸非遗传承人买元花为幼儿保育班的学生教授制作技艺。
“以前,经常有人模仿我的作品,稍微改改,就拿去参赛或参展,也没办法维权。现在,我为研发的36幅剪纸、文创作品都进行了版权登记。”2018年,买元花为一幅原创大幅作品登记了版权,参加全国农民剪纸大赛获得了优秀奖。
乔亚茹从事刺绣事业近20年,研发创作了双面剁绣,并将剁绣、刺绣、绘画相结合,创作的剪纸、刺绣、手工制品极具地方特色。从2023年至今,已拥有版权作品登记证书100多个。
“原创作品具有独特性,有了版权保护,闯市场也更加自信了。这些本地风土人情的剪纸、摆件等作品,不仅得到了国内消费者的喜爱,还受到奥地利、法国、瑞士等国外客户欢迎。有时单幅作品售价达600元,一个订单就能收入20多万元。”
通过保护版权,不仅提升了宁夏民间文艺产业发展速度和质量,也让更多人参与其中,为当地产业发展凝聚起了实实在在的推动力。买元花创办宁夏金六盘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4年来培训剪纸学员约5000人,年创收100万元,带动630户家庭脱贫。乔亚茹通过研发刺绣包、刺绣服饰等,订单覆盖西北五省,带动当地妇女实现灵活就业,年收入约300万元。
双通道服务“一站式”办结 版权服务点让作品登记无忧
“有人模仿我的作品,证明我的作品还不错。”近些年,非遗传承人面对研发创作的作品被盗版,很多时候“碍于情面”只能无奈叹息。针对民间文艺工作者版权保护意识不强等问题,中卫市采取了多种措施。
“我们先后举办专题培训班16场次,提高大家的版权保护意识;在重点园区设立13个市级版权服务点,推出‘上门办+云端办’双通道服务,全流程提供版权咨询、登记、纠纷调解、成果转化、产学研对接等‘一站式’服务,累计登记作品1200件。其中,黄河古瓷、沙石画、岩画复刻、剪纸、刺绣等特色版权作品占比达78%。”中卫市委宣传部出版发行管理科科长张希玲介绍;“各部门密切协作开展‘剑网’‘双打’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民间文艺领域版权违法犯罪活动。试点以来,检查文化市场1700余家次,收缴侵权盗版出版物303件,版权保护氛围很浓厚。”
近年来,中卫市围绕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工作,孵化培育宁夏手工毯制作技艺传承保护基地、阳光大麦地文化产业园、品卫文创园、风物等4家文创旅游商品研发基地,打造大漠风情系列桌灯、滩羊地毯等50余种“黄河印象”系列文创产品,推动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传承与创新。精选黄河古瓷、烙画、贺兰砚等30余件民间文艺作品参加2024国际版权论坛、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国际研讨会、深圳文博会等展示展览活动,扩大了宁夏民间文艺的影响力。(记者 陈秀梅/文 韩胜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