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一首歌,奏响黄河边

时间:2025年03月10日        来源:宁夏日报

编者按

黄河绵延5000多公里,流域面积约75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黄河上中下游,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深远谋划母亲河的未来。黄河沿岸的乡村,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记忆,也肩负着新时代发展的使命。《宁夏日报》与甘肃、山东、四川等八省区党报联动,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题眼,共同奏响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内蒙古:绿涌黄河“几字弯”

在黄河南岸、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库布其沙漠北缘,一道绵延400公里、平均宽约5公里的“光伏长城”治沙带正在拔地而起,成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一项标志性工程。

作为新时代“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之一,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所涉片区是阻挡北方、西北风沙向南入侵路径的前沿区,也是构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区。内蒙古作为黄河流经最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的省区,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责任重大。

一场以解决沙患、水患、盐渍化、农田防护林质量提升、草原超载过牧、河湖湿地保护六大生态问题的战役在内蒙古沿黄7盟市全面打响。

2024年5月,水利部发布《中国河流泥沙公报》。公报显示,2023年黄河内蒙古段输沙含沙量呈现“双下降”。其中,年输沙量较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下降76%,年平均含沙量较多年平均含沙量下降70%。

治沙与致富同步进行,生态与发展协同推进。内蒙古正以生态含“绿”量、发展含“金”量,标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高度。(内蒙古日报记者 霍晓庆)

宁夏:塞上江南今更美

黄河在宁夏境内奔流397公里,由西南向东北形成卫宁和银川两个平原,历经2000多年的引流灌溉,造就了“塞上江南”的美誉。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时强调,要把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作为重中之重,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治理工程,统筹推进两岸堤防、河道控导、滩区治理,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治理,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谆谆嘱托重如千钧,殷殷期望催人奋进。5年来,宁夏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尊重自然规律,以“一河三山”为守护核心,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四水四定”,不遗余力处理好水与人口、土地、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持续扎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宁夏将继续探索一条干旱地区实现水资源节约利用、综合利用、高效利用的新路径,让“天下黄河富宁夏”永惠子孙后代。(记者 裴云云)

青铜峡拦河大坝横亘在青铜峡黄河大峡谷中。(资料图片)

陕西:保护治理显成效

2024年,陕西坚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落实落细年度要点,明确各项重点工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陕西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持续开展沙化土地治理、营造林建设;专班推进关中地区大气污染治理,西安、咸阳、渭南空气质量持续向好;黄河流域65个国控断面水质持续向好,黄河干流陕西段水质连续3年保持Ⅱ类。

陕西深化河湖长制,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并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十百千”亿级特色产业链群加速形成,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持续强化,粮食产量突破1350万吨、实现“二十一连丰”。

“去年,陕西积极对接山西、河南、甘肃等省(区),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聚发展等区域合作;推动签订黄河流域(晋陕蒙段)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正式建立晋陕蒙段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陕西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陕西日报记者 徐颖)

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的“黄河入陕第一湾”。陕西日报记者 李旭佳 摄

甘肃:黄河安澜万象新

初春时节,漫步于黄河兰州段滨河路两岸,河面波光粼粼,成群的赤麻鸭在浅滩处戏水觅食,与百年中山铁桥构成一幅灵动的水墨画卷。

滔滔黄河,从青藏高原奔向黄土高原,入甘南、临夏,穿兰州、白银,支撑起陇原大地的生态脉搏。甘肃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黄河国家战略的首倡之地,承担着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重要的地理位置,突出的生态功能,也赋予了甘肃守护黄河安澜、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历史使命。

甘肃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持续树牢上游意识,担好上游责任,率先出台《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构建“1+N+X”政策规划体系,扎实推进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努力将黄河建成岸绿景美的生态河。(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顾丽娟)

黄河玛曲县采日玛段。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王生晖 摄

山西:一泓清水入黄河

初春,漫步山西临县黄河岸边,身前清风挽起一弯涟漪,身旁孩童嬉闹奔跑,身后连片青绿萌动山坡,满是蓬勃生机。这里曾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如今组建200多个造林专业合作社参与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早已成为四季如画的宜居地。

黄河在山西蜿蜒965公里,约占干流总长的五分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4次到山西考察,作出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让一泓清水入黄河”等重要指示。山西出台《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等配套政策文件,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全域规划、突出重点,实施“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步入新阶段。

近年来,山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按山系、流域布局实施国家“双重”工程、“三北”工程、省级黄河流域生态屏障建设等重点工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山西日报记者 张丽媛)

青海:三江源头尽欢歌

入春时节,在青海大地,乡村牧野、山川湖海一起“盛装出镜”,绘就一幅天更蓝、山更秀、水更清的美丽画卷。

黄河,从这幅美丽的画卷中“跃然纸上”,从海拔4000多米的巴颜喀拉山脉发源的涓涓细流,一路汇聚溪流湖泊,蜿蜒向东,奔流不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和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黄河流域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青海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对接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主动融入和服务全国发展大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青海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强化三江源、河湟谷地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修复,全省县域年均投入生态环保资金215亿元以上,有序推进青藏高原东部湟水河流域等重点区域生态修复,黄河源头水源涵养能力不断提升。清洁能源、新能源装机占比分别达94.6%、70%,在全国率先实现新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占比“双主体”。(青海日报记者 何敏)

河南:大河泱泱润中原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号召。

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黄河河南段大部分处于“豆腐腰”河段。河南通过大力开展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建设,积极推进黄河防洪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实现了黄河岁岁安澜。

黄河河南段全长711公里,省内流域面积3.6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1.7%。2019年以来,河南黄河流域的市县共完成各类造林645.38万亩,沿黄建成了11.8万亩、1194公里复合型生态廊道,以黄河生态带为重点的“一带三屏四廊多绿芯”生态保护修复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大河泱泱,润泽中原。河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正在持续奏响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强音。(河南日报记者 谭勇)

四川:绘就绿色新画卷

2月底,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麦溪乡政府附近,当地首次拍摄到了10只以上灰鹤群越冬的画面。近年来,随着若尔盖湿地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鸟类迁徙经过此地或在此栖息。

四川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境内黄河干流长174公里,流域面积1.87万平方公里。近年来,四川坚持规划先行,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发展锚定方向。

在生态修复上,四川成绩斐然。以2023年为例,四川省累计修复退化湿地面积约9.6万亩、管护湿地面积约480万亩,完成沙化治理37.1万亩、草原改良约229.15万亩。

四川首创了河湖长制进驻式督查,严格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数据显示,四川黄河流域实际用水量比国家下达用水量低约1300万立方米,有效提升了管水护水治水能力。

接下来,四川还将持续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让黄河之水更清、两岸更绿、发展更优。(川观新闻记者 王攀 刘文佳)

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花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若尔盖摄影家协会供图)

山东:九曲黄河奔入海

九曲黄河,在山东奔腾入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亲自擘画、亲自部署,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动员令。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入海口考察,强调“要把保护黄河口湿地作为一项崇高事业”,要求山东“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山东作为黄河流域唯一的出海口,具有明显区位优势。山东大力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深入推进“三个十大”行动,着力塑造“十个新优势”,工业、投资、消费等主要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4年,山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6万亿元,增长5.7%,增速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

黄河入海处,山东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加快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在齐鲁大地见到新气象、取得新成效。(大众日报记者 陈晓婉)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蒲湖公园。大众日报记者 程芃芃 摄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