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基层统战 >> 银川市

银川市

永宁县闽宁镇深耕“塞上枫桥”品牌 绘就民族团结新图景

时间:2024年04月16日        来源:自治区党委统战部

闽宁镇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坚持把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与民族团结进步紧密融合,全力做好保民安、护民利、惠民生各项工作,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走出了一条护航移民安置区域特色发展之路。

多元联动,绘就群防群治“同心圆”

以“石榴籽”警务室为依托,把民族事务纳入法治轨道和社会治理体系,围绕共建共治共享目标,建成由乡镇综合治理中心、派出所、司法所、村两委干部和群众共同参与的“多元自治圈”。通过“警格+网格”融合,将闽宁镇按村划分为9个警务区,并将村内片区划分为16个警格,每个警格配备1名社区民警,16个警格融入全镇89个网格中,充分压实社区民警职责,组织网格内党员干部和群众、治安积极分子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和风险防范,全力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全镇推动落实“解小忧、办小事、抓小节、重小诺、破小案”五小工程,强化部门联动,汇集调解资源,引导各类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进驻调解中心,培育孵化平安类社会组织,推动群众诉求“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目前,全镇入户走访率100%,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达98.6%,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社会基础不断夯实。

因地制宜,探索群众自治“新模式”

探索推动“民族团结+基层自治”路径,培树地方特色调解品牌,打造“小燕调解工作室”、原隆村“石榴籽”警务室等专职调解队伍,综合运用普法释理、诉求回应、心理疏导等举措,将矛盾纠纷化于萌芽,切实做好易地搬迁群众社会融入工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作用,在全镇推选129名德高望重、有群众基础、富有热心肠、不同民族的老党员、老干部,组建义务调解组,深入群众家中,摆事实道理、讲法律法规,将一个个矛盾纠纷发现于萌芽、化解在源头。去年以来,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34件。同时,由村党员、司法、综合执法等部门干部、律师、网格员、治安志愿者组成“原隆红义警”、“福宁卫士”等8支巡防队伍,逐一对应网格,划定“责任田”,通过日常走访、信息采集等方式,进行实时指挥调度,应对突发事件,回应群众需求,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各族群众将被动治理转化为主动参与,自觉做维护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建设者、维护者、促进者,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一体发力,跑出合成作战“加速度”

及时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综合运用智慧看家家庭探头、电动车GPS智能防盗系统等新技术新手段,建设以联勤警务站为点、镇区街道为线、边界卡点为圈的点、线、圈、面、空中“五位一体”网上网下合成作战平台。通过合成作战平台“综合指挥室”的精准调度,打通壁垒、加强协作,案件办理队和社区警务队互为协同,进一步提升了民警精准打击违法犯罪能力和执法办案水平,实现服务群众高效便捷。创新视频指挥调度、阳光警务三级联调等工作方法,综合分析辖区易发多发的土地纠纷、民间借贷纠纷、劳资纠纷成因,通过“定向转办”及时交转至“五办四中心”、“两所一庭”调处化解,推动基层社会风险预知预警在前、排查化解在前。2023年,累计排查化解一般社会矛盾问题138件。基层民族事务治理由“单向治理”转变为“系统治理”,用法治力量筑牢了民族团结基石。

真情护航,厚植民族团结“石榴情”

在闽宁协作推动下,闽宁镇已培育形成特色养殖、特色种植、文化旅游、光伏发电、商贸物流五大支柱产业,先后引进各类企业40余家,创设劳务派遣公司21家,年转移输出劳动力1.5万人次,带动1万余人当地就业。为积极了解辖区企业及职工法律需求,设立闽宁镇企业法律服务工作站,为用工企业和人才搭建沟通桥梁,为加快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移民群众就业增收提供了法治保障和服务支撑。今年以来,企业法律服务工作站共走访经营场所897家,协调解决企业反映困难问题45件,排查解决劳动人事纠纷28件。闽宁镇从只有8000人的贫困移民村,发展成6.6万人的生态移民示范镇,先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典型”等荣誉称号。全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7年的500元增加到2023年的17882元,各族群众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不断构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幸福家园。

近年来,永宁县以闽宁镇为示范引领,将民族事务治理纳入市域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成立民族团结促进会,深耕“塞上枫桥”警务品牌,在强治理、促团结中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形成了各族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在这里深深根植、全面推进、厚积成势。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