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
贺兰县贯彻“主线”要求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时间:2024年07月23日 来源:自治区党委统战部
贺兰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乡村振兴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双融双促,同频共振引领高质量发展。
聚焦产业振兴,激发“新活力”
做优葡萄酒产业,改造生态有机酿酒葡萄种植基地2.2万亩,打造图兰朵葡萄酒小镇“产学研用”集群。打造“一心两翼”格局的牛奶产业集群,全县奶牛存栏稳定在5.2万头,生鲜乳产量达26.6万吨以上。发展以节能宜机为主的现代设施种植业,高标准打造4个绿色蔬菜生产基地,1个数字化蔬菜生产基地,跻身中国西兰花产业地图。渔业养殖面积稳定在5.8万亩,新增名特优新养殖面积3000亩,打造“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西北第一县”。以产业发展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助力群众增收致富,截止2023年底,全县村级集体经营性总收入为5907.9万元,村集体经济超过百万的村增加到26个。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494元,同比增长7.4%,各民族群众共同迈向现代化的步伐更加坚实有力。
聚焦人才振兴,打造“新引擎”
聚焦移民安置区、软弱涣散村和乡村振兴重点村,选派37名驻村第一书记和15名工作队员扎根基层,探索“党建+民族团结”发展新路子。从186个帮扶单位选派1496名帮扶责任人,为各族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促进各民族守望相助。培育“土专家”张金河等致富带头人994人,引育了一支以53名高精尖缺人才、42名学术技术带头人、30名创新型大学生、146名科技特派员、300余名乡土人才为主体的乡村振兴中坚力量。在关键农时下沉一线服务,指导各地不折不扣落实惠农政策、保质保量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点项目、高质高效完成农业生产工作任务,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源源活水”,凝聚民族团结奋进力量。
聚焦文化振兴,凝聚“新动能”
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向乡村送文化送演出年均300场次,开展“村钓”、“村运”、“村BA”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活动,推动广大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感受党和国家的关怀,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召开全县农村高额彩礼专项治理工作推进会,结合县域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八项行动”(党建引领行动、文化浸润行动、自治提升行动、法治保障行动、婚俗改革行动、惠农增收行动、妇女关爱行动、青年新风行动)任务清单。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依托“道德红黑榜”、“道德讲堂”等载体,常态化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杜绝高额彩礼、大操大办,培育淳朴民风,实现“富口袋”与“富脑袋”双向奔“富”。
聚焦生态振兴,绘就“新画卷”
积极探索“文旅+农业”融合发展新模式,通过果蔬采摘、非遗手工制作体验、手作罐罐茶、摸鱼踩水等项目,丰富乡村旅游体验内容,深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潜力,大力推动休闲农业提档升级、健康发展。统筹抓好农村改厕、生活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工作,累计改厕3.51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1.4%。成功创建桃林村、永兴村等30个最美乡居,欣荣村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样板村,让各族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红利。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完成全县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覆盖率达90%以上,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1%,乡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各族群众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实现了各族群众留在乡村、住在乡村、游在乡村。
聚焦组织振兴,提升“新质效”
深化“一抓两整”示范县乡创建,三星级及以上村党组织达到95.38%。建立“乡镇党委-村党组织-网格党小组-党员联系户”四级基层治理体系,65个行政村“一约四会一队”实现全覆盖。广泛推广隆源村“五组共治”、金贵村“125”、习岗村“11245”等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模式,充分激发乡村治理动能。全域推行“积分+”基层治理模式,全县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7个实践所、82个实践站“公益积分”超市覆盖率达到100%,各族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不断激发,推动乡村振兴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