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
银川市突出做好“融”字文章 绘就“多民族社区居民亲如一家”幸福景
时间:2025年03月11日 来源:自治区党委统战部
银川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着力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一、高位推动,主动扛起“多民族社区居民亲如一家”使命担当
统筹谋划部署。市委坚决落实主体责任,开年“第一课”、“第一会”均为铸牢主题,制定示范创建工作指引“1+7”测评指标体系,市政府制定政府系统推进“十个到位”32条具体措施,推进各领域精耕细作。健全机制强责。建立健全统战工作领导小组“1+X”工作机制,将主线要求写入各部门(单位)“三定”职责,市县两级每年安排工作经费2000余万元。纳入“三察(查)一体”,列入市委年度督查检查计划,作为各级党委(党组)必学内容、各级党校必修课程,在真督实查、严督严查中传导压力,推动各级各部门种好“责任田”。示范引领推动。深入探索“七进”活动与重点节庆、主题党日等活动深度融合,不断丰富形式、延伸半径,有形有感有效示范创建。创新开展“双月”互学互查互评活动,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全力推动创建工作补短板强弱项。累计巩固提升示范点176个,创建国家级示范单位21个,实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区)全覆盖。
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
二、凝心铸魂,同心共筑“多民族社区居民亲如一家”精神家园
思想引领聚共识。深化“互联网+铸牢”行动,推出“银银带你看银川”Vlog、“榴铸青春银得未来”等3个融媒宣传品牌,累计发布作品343期,浏览量达3700万人次。推动“小宁大讲堂”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组建200余个“石榴籽”宣讲团,广泛开展“百场万人”大宣讲,举办模范事迹宣讲报告会10余场,“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文化浸润增认同。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和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建成主题影院,创作《银川党史情景剧》等剧目,举办大型图片展、书法展等活动20余项,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感悟革命精神、赓续红色基因。不断培育文艺精品,银川作家阿舍创作的《阿娜河畔》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五个一工程”奖,西夏陵申遗取得突破性进展。文明养成促和谐。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树“中国好人”等模范38名,开展“强国复兴有我”等活动4.8万余场次。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整治高价彩礼“政策套餐”等经验做法推广落实,举办“我们的节日”、“社区邻里节”、“我是国风传承人”等各族群众联谊活动、传统文化展演等3.2万场次,不断增进“五个认同”。
举办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
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文化展演活动
三、互嵌共融,努力画好“多民族社区居民亲如一家”同心圆
推动共居共学。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布局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在城镇化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分配中实行插花式安置,创造更加完善的各族群众共居共学的社会条件。深化青少年文化交流,开展“山川偕行”云队课、台胞宁夏行等千余场,覆盖7万人次。打造贺兰山东麓旅游促“三交”示范带,4条“石榴籽”旅游线路入选全国精品旅游线路,8个景区景点入选宁夏旅游促“三交”阵地。强化共建共享。坚持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各族人民,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8%、6.9%。80%的财政支出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高标准完成50件“十心”实事,发放各类困难群众救助资金4.5亿元。坚持民生优享、共同富裕,建立健全民生“十心”实事长效机制,坚决打好增进福祉攻坚战,3个社区入选国家完整社区建设试点。打造“山海情”双向就业平台,转移就业11.4万人。深化共事共乐。深化十万大学生留银川专项行动,吸引13.7万名青年人才就业创业。创建网格管理、区域联动、自治+共治+组团式社区治理模式,将“党建+民族工作”的力量渗透到社区治理中,引导鼓励社区各族居民参与社区建设,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情感,让“同区居住、同街经营、同院就医、同台娱乐、同建小康”成为常态。
举办“宁台社区牵手”台湾基层代表团到银川市观摩暨座谈交流
各社区举办庆中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