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内要闻
自治区人大督办“中医药”代表建议
时间:2020年09月04日 来源:新消息报
9月3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相关领导带领部分人大代表到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就自治区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45、089、148号代表建议办理情况进行现场督办。
2020年1月,在自治区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培润等6名代表,分别提交了第045号《关于成立全区中医药健康产业园的建议》、第089号《关于引进、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建议》,第148号《关于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建议》3项建议。因3项建议相互关联、内容相通,都是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研究决定,3项建议合并办理,列为2020年重点办理建议之一,交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研究办理。
会议听取了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关于建议办理情况的汇报。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民政厅、财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医保局、药监局、银川市政府等建议协办单位依次汇报了相关建议办理情况。自治区政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等单位相关负责人简要介绍了自治区中医药产业开发、中医药人才培养、医保改革等发展规划。自治区人大代表李培润、马冬梅分别对所提建议办理情况发表了意见。
宁夏将有自己的中医药健康产业园
第045号《关于成立全区中医药健康产业园的建议》,目前已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召开了初步设计论证会,完成施工临时道路占用绿地审批手续,施工道路掘占许可证,已接入临时用用水,预计10月份开工建设。
宁夏中医药健康产业园规划为:拟建于西夏区北京西路以南、文萃南街以东、西夏区第八小学和西萃芳亭小区以北、锦绣路以西地界,占地面积约220亩,自东向西往南,以“五区”分期进行5年-10年中长期规划设计,建设具有中医药医疗保健、康复养生、健康养老服务和科技研发、制剂生产、物流配送及展示体验、购物餐饮、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综合产业园。
打造区域中医药康养中心。以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的中医药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工作为主,充分发挥中医研究院的科研院所体系化研发优势,紧密结合中医药医疗、科研、康养结合三大产业深度融合的良好建设发展,努力打造出服务全区、辐射周边省市毗邻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新型中医药医疗康养中心。
建设宁夏中医药科技创新研发中心。引进中医药产业链中上游企业及项目,如广州医药集团、智慧中医平台等,建成宁夏枸杞、甘草、黄芪等道地药材和中医药发掘研究基地和院内制剂研发生产基地。通过联系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和长三角知名企业共同建设专业的集中药材深加工、科技研发、制剂生产、物流配送为一体的创新平台,培育中医药产业化发展新动能,建设中医药科技创新研发中心。
同时,加大中医药文化宣传。以医院医疗、康养、中医药文化建设和宁夏中医药博物馆为阵地,以“弘扬中华民族瑰宝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科普知识”为目标,以参观交流、互动体验为特色,全方位向社会宣传普及中医药科学知识,真正达到让广大人民群众走进中医、体验中医、相信中医、热爱中医,把中华民族瑰宝的中医药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
中医院人才将“唯才是举”
第089号《关于引进、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建议》办理情况为:自治区已设立人才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人才引进、培养奖励、人才团队和基地建设。
为更好地引导人才到基层服务,自治区人社厅对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倾斜政策。一是降低评审条件晋升职称。对包括中医药专业在内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申报卫生系列高级职称,对论文和科研不做硬性要求。二是缩短年限晋升职称。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中医医师,可提前一年参加卫生专业中级技术资格类别的考试。三是降低学历晋升职称。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从事中医药专业工作满15年的专科生、20年的中专生可申报副高级职称。
今后在基层中医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开展以下工作。一是继续落实人社等部门制定的人才引进、培养和鼓励政策,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加强人才素质培养,促进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二是扎实推进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项目,依托全区选定的17个基层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培养优秀基层中医药人才。三是安排开展宁夏基层名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项目。四是开展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和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五是扩大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中医类专业招收比例。
医保政策对中医药加大支持力度
第148号《关于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建议》办理的进程:在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政策促进中医药发展情况方面。一是我区在确定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和协议医疗机构时,中医专科医院与综合性医院执行统一的准入规则。二是医保的报销政策统一,同时考虑中医医院实际情况。对自治区和银川市中医医院两家三甲中医医院执行三级乙等医疗机构报销比例和起付标准,报销比例平均提高5个百分点,起付标准相比三甲医院降低300元左右,在减轻患者负担的同时,积极引导群众中医消费需求。今后,我区将继续本着中西医并重的原则,在总体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公平可及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中医药发展的实际情况、临床价值和基金可承受能力,逐步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其他中药医院制剂、中医非药物诊疗项目纳入医保目录,进一步促进中医药的长足发展。(李荣华 罗政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