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
乡村文旅兴 民族一家亲
时间:2024年08月20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本报记者 王添艺 彭澳丽
碧蓝的天空下,锣鼓声渐近,一支华丽的马队从村头走来。马背上有老有少,扮演着关羽、穆桂英等戏曲角色,在“仪程官”的指挥下走街串巷,成为村中一抹亮丽的风景。
日前,记者随“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塞上江南写新篇”集中采访活动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新和村,刚下车就被这热闹的氛围感染。
“我们从四川成都过来的,已经在这里住了两个星期,当地百姓淳朴热情,给我们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队伍中,杨先生的鼓槌挥得特别起劲儿。记者了解到,这项民俗活动是隆德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高台马社火”,而马背上的“关羽”“穆桂英”们,均由前来观光、体验的游客扮演。“在体验过程中,我们对当地民俗文化有了更多了解。”杨先生说。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立足当地特色文化资源,以文旅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多年来,村民们团结互助,日子越过越好,心与心也越来越近了。
隆德县位于古代丝绸之路北道东段,多民族在这里和合共生,孕育出隆德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也成为隆德县的“金招牌”。
在距离隆德县城不远的城关镇红崖村,古色古香的民宅依山而建,魏氏砖雕、“高台马社火”、杨氏泥塑等非遗项目多姿多彩。巷子里,隆德暖锅醇厚的香气扑鼻而来,不重样的文艺活动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以及游客的文化体验。
2023年,隆德县共接待游客158.6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16亿元,包括新和村、红崖村在内的隆德乡村,正在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大潮下,焕发出新光彩。
“看,是七彩祥云!”在乘车前往石嘴山市惠农区银河村的途中,采访团成员惊喜地发现碧蓝如洗的天空出现了一朵“七彩祥云”。车窗外云卷云舒、绿树摇曳,一幅生动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因地处黄河流域,银河村村域湿地湖泊众多,境内有1万亩湿地草原、3000亩天然红柳林、1500余亩湖泊、600余亩沙漠,鸟类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一个风光旖旎的回汉聚居村落。
近年来,银河村抓住宁夏回族自治区“多规合一”试点村契机,将乡村旅游、休闲采摘、湿地观光、特色农家乐作为乡村发展的突破口,打造了集生态、休闲、娱乐、度假、康养于一体的银河湾生态旅游度假村,带动了村集体及村民收入增长。2023年,银河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39.4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翻了两番。
在吴忠市利通区上桥镇牛家坊村,立足“一河一轴一沟”空间结构建设的城南生态文化公园、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生态观光园、好吃街等特色旅游景点,令采访团成员眼前一亮。锄头、爬犁、背篼……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陈列的各式老物件承载着村民们的乡愁记忆,也让前来参观的人们感受到浓浓的农耕民俗文化气息。
“牛家坊村的乡村旅游已经发展了10余年,从最初一个小小的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到现在占地2000亩的牛家坊民俗文化村景区,很多人付出了心血,联农带农机制也成了我们乡村旅游的一大特色。”上桥镇镇长陈云佳说,到目前为止,有3000余人直接或间接从事景区相关产业。
近年来,牛家坊村的大部分村民搬到市区居住,村里房子的空置率高了起来,“我们探索实施农村闲置宅基地‘三权分置’和支部领办合作社新模式,引导群众通过政府扶持将资源变资产,用于发展乡村产业,利用民居改造的民俗接待院落已达69家。”陈云佳说。
牛家坊民俗文化村逐步形成了以黄河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体验及特色产业展示为主导,集体验游玩、采摘购物、民宿餐饮于一体的“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成为宁夏富有特色的休闲经济、夜间经济、网红经济、假日经济旅游目的地。2023年,牛家坊村村集体经济和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63万元、2.5万元,吸引游客约13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达1.1亿元。
此外,牛家坊村还充分激发节庆活动对文旅融合的带动效应,每年定期举办“桃花节”“荷花节”“丰收节”等活动,特别是第四届吴忠市早茶美食文化节在景区举办,6天累计吸引游客52.8万人次,旅游业收入达1.18亿元,大大提升了牛家坊民俗文化村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