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
回族村民用汉族习俗送别乡亲崔莲花——大山深处的温情告别
时间:2025年02月25日 来源:宁夏日报
1月23日,彭阳县王洼镇孙阳村村民马学鹏驾车去中宁县务工,车刚开出约10公里,他突然接到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崔莲花去世了!”马学鹏掉转车头,带着妻儿赶回村里,去送别这位老人。
一进村,马学鹏便看到村民们忙碌的身影:有人从家里搬来锅碗瓢盆,有人送来牛肉……
崔莲花家是村里唯一的汉族家庭,而孙阳村是一个回族聚居村。尽管民族不同,村里还是决定用汉族的习俗送她最后一程。
“我留在村里不走了”
崔莲花的丈夫叫王付忠,原是甘肃一名走村串户的汉族石匠。70多年前,他来到彭阳县原王洼人民公社孙阳生产大队(现彭阳县王洼镇孙阳村)。村民们免费给他提供住宿,还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招待他。淳朴的民风,让他产生了定居的想法。
王付忠把想法告诉了当时的王洼人民公社社长马廷良。马廷良觉得这个小伙子踏实本分,就答应了。
要落户,怎么住是最大的难题。
为了回馈村民,王付忠把手工费降得极低,微薄的收入让置办房产成了奢望。马廷良不忍他每天席地而睡,没和家人商量便把自家的旧窑洞无偿赠给了王付忠。
村里的热心人不止马廷良一人。一位村民看到王付忠还单身,就当起了媒人,把邻村的崔莲花介绍给他当媳妇。
日前,马廷良的儿子马义真回忆说,结婚那天,孙阳生产大队特意给这对新人开了小灶,蒸了3个燕麦馍馍。
“钱还不上就不要了”
1989年,王付忠因病去世,大儿子王国泰刚成年,崔莲花受到打击,病倒在床。
丧事怎么办?时任孙阳村村主任的王彦明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协商决定,由村委会牵头按照汉族习俗给王付忠办葬礼。
这场葬礼遇到的难题不止一两个。全村没人懂汉族葬礼的习俗。葬礼需要开销,钱从哪里来?吊唁期间,食物由谁提供?
王彦明特意从邻村请来了一位汉族老年人现场当指导。20世纪80年代,这个地处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小山村靠天吃饭,物质生活匮乏。为了送王付忠最后一程,全村每户5角、1元、3元地捐款,你家1碗面、我家2碗粉,烙白面饼招待吊唁者。
那年,马义真家的燕麦大丰收,卖了近400元钱。钱还没焐热,就垫付给王付忠制作棺材的手工费、医药费以及其他费用。
天气一天比一天冷,马义真的妻子海正梅着急买布料和棉花给3个孩子做棉裤。迟迟不见崔莲花还钱,她天天催丈夫去要钱。
“她家现在这个情况,咋还钱?都是一个村,钱还不上就不要了!”马义真说。
“崔姨母帮了我大忙”
王付忠去世后,崔莲花一人拉扯着5个孩子,日子异常拮据。
邻居马学林领着崔莲花的4个儿子下田,教他们种地。没过几年,孩子们成长为种庄稼的好手。
“羊粪可以下地当肥料,羊养大了还能卖钱。”邻居马义仁教他们养羊。
党的好政策让崔莲花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彭阳县免费建抗震宜居农房,包括崔莲花在内的多户村民住上了新房。固原市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孙阳村大量养殖肉牛,崔莲花家最多时养了12头。
过上好日子的崔莲花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那些年,鸡蛋难买,可不管村上谁去找崔莲花买鸡蛋,她都把家里的鸡蛋拿出来。”村民马学军说。
村民马有成说,前年他家盖牛棚,崔莲花让她的儿子每天来帮忙,牛棚盖好了却不要一分务工费。
去年,村民马龙的孩子到彭阳县城上学,顾不上收割家里的玉米。“崔莲花得知后,让王国泰哥仨帮忙收。他们不光帮我掰了玉米而且还把玉米秆码成垛。我特别感激他们一家。”
“办葬礼就是村上的事”
今年1月,83岁的崔莲花病情加重,王国泰把她从彭阳县医院接回了家。
村党支部书记王彦东送来了米面,会计马学东送来了新床单,一些村民自发地来探望她。
1月23日,彭阳县迎来了今年第一场强降雪,崔莲花撒手人寰。
“书记,我母亲去世了。”王国泰哭着拨通了王彦东的电话。
这场葬礼该怎么办?5个孩子,女儿远嫁,4个儿子身体情况又特殊。村“两委”开会,王彦东等人一致决定,“崔莲花是本村人,办葬礼就是本村的事!”
“我负责纸货和棺材。”王彦东第一个认领任务。
“我负责买菜和后勤。”马学东紧跟着说。
“给崔莲花亲戚做饭的任务交给我们。”村党支部副书记李丽蓉和村妇联主任马宝花同时举起手。
雪越下越大,村民却越来越多。大雪封了路,马龙和马有成带头扫雪;做饭缺少锅碗瓢盆,马有成和马学军取来了自家的锅灶和餐具;待客没牛肉,马平宰了自家的一头牛……
1月24日晚,孙阳村的积雪没过小腿,道路被积雪覆盖。普通车辆运送棺椁不安全,王彦东一边现场指挥人员清理道路积雪,一边紧急从彭阳县城调配四驱皮卡车。
一对老年人的葬礼何以让全村总动员?王彦东说,王付忠一家虽是外来户,但共同在这块土地上生活,逐渐形成血脉相融、骨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把各族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各民族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家人的事,谁都会帮忙。(记者 乔素华 常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