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实践
民族团结的闽宁实践
时间:2021年08月26日 来源:自治区党委统战部
为了让各族移民共饮黄河水、致富感党恩,闽宁镇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摆在突出位置,各项工作都赋予民族团结的含义,引导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4年来,闽宁人一心跟党走、携手同心干,将昔日的“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指出:“闽宁镇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我们要把这个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
坚持唱响“共产党好、民族团结好”的主旋律。着眼深扎各族群众“感党恩、讲团结、重和谐”的思想根子,以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双富工程”为载体,开展“大宣讲”“大轮训”,引导各族群众认清好日子是共产党给的、是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奋斗出来的。让“闽宁的今天成在党的领导”入脑入心。持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联系镇村发展、家庭致富,读懂中国“为什么能”、闽宁镇“靠什么富”,“脱贫不忘共产党,致富不忘习主席”成为各族群众的心声。让“闽宁的今天要在民族团结”落地生根。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开展“团结互助同致富”美丽乡村共建共享活动,以“培植民族团结基因”为主题推进民族团结进校园,开展闽宁两地民族团结“少年手拉手”“企业肩并肩”等活动,“搞好民族团结,闽宁才有发展”成为各族群众的共识。让“闽宁的今天重在接续奋斗”成为常态。持续打造东西协作、团结互助样板,闽宁镇6个行政村与漳州市角美镇18个行政村结对子,由“一帮一”拓展为“三帮一”;探索对口协作新模式,由扶贫协作向民族团结拓展;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细化自治区示范乡、示范村创建指标体系,“打造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示范点”成为全镇各族群众的目标。
持续推动民族团结“飞入寻常百姓家”。着眼让民族团结像柴米油盐一样成为群众生活“必需品”,通过文化培育、环境熏陶、行为养成等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滴灌民族团结精神营养。以“文”化人培育民族团结根脉。建成镇文化服务中心、6个村级文化大院和13支群众性文艺队,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设施、惠民文化活动全覆盖;开设镇史馆,建立脱贫攻坚教育基地,引导各族群众用共同奋斗经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组织群众参与拍摄《闽宁镇的故事》等影视作品,举办“犇旺杯”等特色文化活动,让各族群众在共娱共乐中增进文化认同。以“典”带面营造民族团结氛围。突出民族团结导向,开展“最美闽宁人”评选,让民族团结典型讲述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突出民族团结之风,开展“立家规、传家训、树新风”活动,让民族团结代代相传;突出民族团结要求,制定符合村情民意的村规民约,让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理念融入日常行为规范。以“交”促融系紧民族团结纽带。持续开展民族平等、民族互知和民族互助等特色教育,筑牢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基础;以“插花”方式安置各族群众,筑牢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基础;组织各族群众互贺民族传统节日,开设暖心暖胃的“老饭桌”“小饭桌”,使外出务工家庭的老人、小孩吃在一起,筑牢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感基础。
坚决防范消除有碍民族团结的噪音杂音。着眼巩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以问题为导向,坚决守好维护民族团结的生命线。依法调处涉民族因素矛盾纠纷。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载体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对各类矛盾纠纷统一登记、受理,实现了涉民族矛盾纠纷“去敏感化”,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依法整治民族宗教领域突出问题。持续开展民族宗教领域突出问题整治,同时重视做好群众工作,进一步筑牢了各族群众真心拥护“中国化”、坚决抵制“逆本土化”的思想防火墙。最大限度发挥宗教积极作用。持续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组织教职人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解经讲经,引导信教群众爱国守法、正信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