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新闻
一份厚重的“宁夏答卷”——看“塞上江南”如何绘就民族团结与高质量发展同心圆
时间:2025年09月12日 来源:中国民族报
清明前夕,固原二中和固原弘文中学的师生徒步前往彭阳县任山河烈士陵园祭奠革命先烈,共上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宁夏镇北堡西部影城开展非遗特色表演,让文化传承既接地气,又有活力。
固原市27万名师生同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表达爱党爱国之情。
银川市兴庆区人民检察院在“石榴籽”检察接访室召开简易听证会。
银川市金凤区第三小学联合五省六校共同开展“云端赓续长征志 童心熔铸中华魂”项目式学习汇报活动。
家住银川市西夏区文昌路街道共享社区的王菊茹(后排左三),从2015年起参与社区开展的“结亲互助”交流活动,共与蒙古、维吾尔、柯尔克孜等10个民族的10名大学生结亲,让孩子们在他乡感受到了家庭温暖。
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村民马燕(右)在闽宁禾美电商帮扶车间直播带货。
巍巍贺兰,浩浩黄河。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宁夏大地、情牵宁夏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3次亲临考察,为塞上大地擘画了“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宏伟蓝图,赋予了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时代使命。殷殷嘱托重若千钧,深深情怀润泽万物,激励着“塞上江南”旧貌换新颜。
这是一份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时代答卷。在制度层面,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坚持统筹推进民族团结和共同富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区工作的主线,率先垂范、系统推进: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督查、政治考察、政治巡视巡察,写入机构“三定”规定。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贯通协同的工作大格局——人大常委会强化监督,政府落实“十个到位”,政协专题议政,群团组织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这套健全的制度机制,确保“六大建设”等紧紧围绕、毫不偏离主线,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在实践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特别肯定了“银川多民族社区居民亲如一家”,全区所有市、县(区)实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命名。
一、加快建设先行区,引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宣示,激励宁夏儿女牢记“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立足独特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撸起袖子加油干。
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的产业发展路子,统筹推进“六新六特六优+N”产业,聚力推进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清洁能源、数字信息、特色农牧业、文化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
宁东基地综合竞争力位列全国第三,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位列西北地区第一,全球最快高铁用上了“宁夏造”联系枕梁,吴忠仪表等3家企业入选全国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研制出国内最大智能化反井钻机、特大型风电轴承热处理装备等多项首台(套)产品,特色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超过88%……
一个个标志性项目和数据表明,体现宁夏优势、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加快构建、逐步形成。
2025年上半年,宁夏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8%、位居全国第四,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9%、6.2%,均位居全国前五,各民族共同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作为全国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和“三北”工程建设地区的省区,宁夏坚持生态优先,坚守“一河三山”生态环境基准线,坚决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坚定扛起维护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使命。
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全民行动,引领各族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享绿水青山。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3%以上,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5%,万元GDP和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废弃矿坑修复利用经验全国推广,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连续两年获得优秀等次。全国首个“纯绿电小镇”、葡萄酒产品碳足迹研究、防沙治沙新技术3项成果分别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防治荒漠化大会上交流经验,向世界展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宁夏成果。
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24年,将76%的财力用于民生事业,政府承诺投入100亿元办好的35件民生实事全部高标准完成。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宁夏持续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近3年来,平均每年城镇新增就业8万多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超80万人,全区高校应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超过90%。
成立于2019年的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员工大多数为闽宁镇的留守妇女,其中低学历、低收入妇女占90%以上。就是这样一个团队,在5年内培育出“闽宁巧媳妇”直播带货团队,入选第五届“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教育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基础工程。宁夏加快建设教育强区,推动形成山川共济、城乡融合、区域联动、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新格局。建设“互联网+教育”示范区以来,实现全区中小学在线互动教室到校等“6个100%”全覆盖,有力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普惠共享。
看病不用愁,专家就在“家门口”。为满足宁夏南部山区群众就医需求,自治区人民医院下沉医疗资源,与中卫市海原县政府共建宁南医院,自此西海固有了三甲医院,宁夏南部各族群众在家门口的医院就能看大病,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超过95%。
今昔对比看变化,知史感恩共产党。“黄河水甜、共产党亲、习近平总书记好”成为宁夏各族儿女共同的心声。
二、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宁夏牢牢把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初衷、坚持的依据、完善的目标,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以可靠的政治保障引领“铸牢”工作。
创新实施干部政治能力和专业能力提升工程,持续推进党员干部培元固本工程,把建设民族地区“四个特别”干部队伍作为加强政治建设的基础工程常抓不懈。建立“第一议题”导学解读机制,健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开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强化民族宗教政治纪律监督执纪,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组织四轮政治素质专项考察……通过一系列硬举措,扎实做好干部“选育管用带”工作,持续筑牢各族干部对党绝对忠诚的思想政治根基。
坚持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实施法治护航“铸牢”主线行动,出台《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推动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决定》,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自治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促进条例》,写入自治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坚持把涉民族工作的法律法规纳入普法重点内容,组建108支青年普法志愿服务队,开展宪法、民法典等各类法律服务,引导各族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固原市孟塬乡小学,“法润民心”志愿服务小队通过“模拟法庭”情景剧,让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与实践中,潜移默化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
各地普遍建立“石榴籽”调解室、“石榴籽”警务室,创新“塞上枫桥”宁夏实践,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银川市兴庆区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部成立“石榴籽”工作室,开展日常来访、民事调解、司法救助、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司法为民的温度,被最高检评为“为民办实事优秀团队”。
三、 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宁夏从水洞沟时期就出现文明的火种,戍边屯垦、兴修长城、引黄灌溉、“三线”建设等多民族共同生产生活、团结奋斗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民族团结进步文化由此蕴育。宁夏自治区党委不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出台《文化强区建设规划纲要》,开启文化兴盛沃土建设新篇章。
城乡文化惠民示范项目实现县级全覆盖,黄河宁夏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博物馆建成投用,宁夏博物馆“共饮黄河水 共铸中华情”主题社教课程、西夏陵“延续历史文脉 坚定文化自信”项目入选全国试点,电视剧《山海情》、报告文学《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等一批反映民族团结进步主题的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
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实施社科理论正本清源工程,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和研究院,编纂《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宁夏卷》,出版《“石榴籽”故事丛书》,全面推广《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持续开展正确“五观”宣讲7500多场,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有力实证,血脉在中华民族、根脉在中华文化成为各族干部群众共识。
统筹宣传、教育、文旅、体育等部门力量,常态开展文体科普进乡村(社区)活动。组织总工会、团委、妇联、科协、残联、社科联、工商联等群团组织开展“七个一批”试点,“以文化心”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
2025年端午节、古尔邦节期间,全区部署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道中华 银川行”、“粽情石嘴山 炫美星海湖”龙舟赛、“遇见你真好·邻里节”、“南华山下缔良缘·新风路上践文明”集体婚礼等活动让各族群众乐在一起。
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宁夏坚持把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作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区内推进山川共济、城乡融合,区外拓展东西合作、闽宁协作,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推进“红石榴”青少年交流,携手福建省举办“闽宁花儿手拉手”等活动2000余场次,会同福建、新疆等地组织32.6万名师生共上“铸牢”开学第一课,联合沿黄省区开办“同饮黄河水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营,培育固原二中、弘文中学徒步百里祭英烈“行走的思政课”品牌,从娃娃抓起共育“石榴花”。
今年4月,银川金凤区第三小学联通赣州、遵义、都江堰、兰州四地学校,共讲“云端赓续长征志 童心熔铸中华魂”主题云课。目前,该活动已连线全国12个省区。
推进“一家亲”互嵌式社区建设,在全国率先全省域、成体系建立社区分类服务清单体系,统建农房、销售集中住宅小区、分配保障性安置房,抓实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社区活动,123万生态移民群众互嵌交融,全区664个城市社区都是多民族互嵌式社区。
银川市制定《坚持和深化“银川多民族社区居民亲如一家”品牌实施方案》,开展党建引领、和谐融居、精神相依、共同富裕、协同治理、情感交融“六项提升行动”,推动红色家园、和美家园、精神家园、共富家园、平安家园、幸福家园“六个家园”建设。金凤区制定《“金凤睦邻 亲如一家”互嵌式社区建设导则》,细化43项工作要点,推动各族群众越走越近、越融越亲。
在银川市西夏区共享社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王菊茹,陆续与10名来宁夏求学的少数与民族大学生结亲,带动社区60多个家庭与70余名大学生结亲,让他们“异地有家”,被亲切地称为“宁夏妈妈”。
推进“山海情”双向就业,建设闽宁产业园12个,打造闽宁乡村振兴示范村119个,在宁稳定经营的闽籍企业(商户)近6000家,持续开展有组织、定向化、技术型劳务输出31.8万人,超过5.5万人在福建稳定就业、融入当地,“深化闽宁协作 共叙山海情深”经验入选国家民委《正确民族观实践典型案例汇编》。
推进“中国情”旅游促融,升级闽宁新貌、科创宁东、红色六盘等“二十一景”,开发移民博物馆、红军西征纪念园、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等5条主题线路,国际沙漠旅游目的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红旗漫卷——宁夏革命文物陈列、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入选国家级试点项目。
今年5月,在中卫市沙坡头景区,以“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青春漠漠搭 现在就出发”为主题的香港中学生中卫行活动拉开帷幕,两地学生携手共筑治沙“草方格”,齐声高唱《我和我的祖国》。香港中学生领队老师表示,通过这样的活动,香港青年领略了宁夏的独特魅力,感悟到中华民族勤劳坚韧、勇于创新的伟大精神,正在从“观光者”变为“山河守护者”。
站在新的起点上,宁夏将以更加斗志昂扬的姿态唱响团结奋斗之歌,抓牢工作主线强共同体意识、抓实主线工作强共同体建设,不断开创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新局面,加快建设美丽新宁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宁夏篇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