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统战新闻

统战新闻

同心共筑家园梦 团结花开新泾源

时间:2025年09月30日        来源:宁夏日报

香水镇香水社区志愿者在编织工艺品。

泾源县举行抵制高额彩礼、倡树文明新风宣传活动。

泾源县举办“推进移风易俗 弘扬文明新风”专场文艺演出。

泾源县民宿产业兴旺。

泾源县建成四通八达的路网。

泾源县第一小学学生跟随老师学习舞蹈。

菌菇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泾源山川生机勃勃。

泾源县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以来,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书写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生动篇章。

民族团结不仅为泾源县带来政策支持与社会关注,更凝聚了人心、激发了动力;不仅改善了民生基础,更提升了治理效能;不仅传承了红色基因,更厚植了共有的精神家园。

当“泾源故事”遇见“时代主题”,当“六盘山精神”对接“共同体理念”,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建家园、共谋发展、共享成果,走出一条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梦想同行的团结之路,展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

小菌菇撑起“致富伞” 共富路绽放“民族花”

9月15日6时,泾源县黄花乡胜利村的菌菇产业园里已是一片忙碌。大棚里,工人吴秀梅一边仔细查看菌棒的湿度,一边和技术员交流菌丝生长情况。“技术人员教我们学习控温、辨菇,如今我也成了‘半个专家’。”她笑着说。不远处的灵芝大棚内,技术员邓锋正俯身给几位村民演示天麻的种植要领,他反复叮嘱:“湿度要稳、温度要控,咱们团结协作,两项都得做到位,这叫‘心齐’。”

这样的场景,在胜利村菌菇产业园早已成为日常。作为泾源县“党建引领+民族团结+产业振兴”典型示范点,这座占地60余亩、拥有40余栋大棚的产业园区,不仅培育出200多万棒香菇、猴头菇、灵芝等高附加值菌菇,更孕育出群众携手奋斗、共同致富的深厚情谊。

胜利村过去产业基础薄弱,不少青壮年外出务工,村庄发展缺乏活力。2022年以来,黄花乡紧抓闽宁协作机遇,立足泾源县“1+3+X”特色产业布局,依托胜利村优良的林地资源,整合闽宁协作资金、村集体资金及社会资本近千万元,建起这座现代化的菌菇产业园。“我们坚持‘支部牵头、村企联营、多村共建、群众参与’模式,把家家户户紧密联结在产业链上。”胜利村党支部书记吴银春介绍。通过“支部+村集体+基地+农户”的运行机制,园区带动周边5个村以集体经济入股,吸纳62名本地群众稳定就业,人均年增收超过6000元。曾在外打零工的吴秀梅,如今负责照料菌棒和采摘菌菇,“在家门口上班,既能赚钱又能照顾老人和孩子,生活踏实多了。”

除了传统菌菇品种,菌菇产业园还积极引进高附加值产品。2024年,园区成功推广灵芝和天麻种植,为解决技术难题,村里组织“党员+技术骨干”志愿服务队,从接种、搭棚到采收,全程为种植户提供指导。

产业逐渐兴旺,群众之间的纽带也越发牢固。菌菇产业园推行“先赊后还、上门服务、稳定收购”机制,显著降低种植风险;配套建设冷库和烘干车间,实现错季销售。同时,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带动40户养殖肉兔、69户种植刺五加,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2024年,胜利村集体经济收益达24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14584元,较3年前增长40%。该村党支部获评“五星级党支部”,村“两委”成员平均年龄37岁,这支年轻队伍成为带领群众团结奋进、振兴乡村的中坚力量。

胜利村的生动实践,是泾源县深化民族团结、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泾源县借助闽宁协作平台,建设特色产业园6个、帮扶车间8家,带动2900余人就业。2025年,该县“点对点”劳务输出2.9万人,组织化输出率达60.2%;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00万元,培育创业实体176个。

在泾源县,菌菇产业不仅是增收致富的支撑,更是凝聚人心、促进交融的载体。从村里的灵芝大棚到全县各族群众互嵌发展,从村民并肩劳作到闽宁技术传递,这一颗颗菌菇,撑起了产业振兴的“致富伞”,更成为各族群众团结奋进的“幸福伞”。

邻里互助暖民心 团结和谐润社区

“楼道里全是污水,味儿太大了,根本没法进出。”电话那头,居民刘先生语气焦急。9月13日,一通紧急求助电话打到香水镇香水社区便民服务中心。

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的马彩霞接到求助电话第一时间赶往现场。经过仔细排查,她判断堵塞是楼栋地下管网年久失修、油垢淤积所致。“虽然是周末,但群众的事不能等。”她立即联系泾源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政维修队,不到1个小时,专业疏通设备和人员抵达现场。经过3个多小时的协同作业,堵塞的管道彻底疏通。“管道老化问题是老旧小区的‘老大难’,但再难的事,只要大家齐心解决,那就不叫事。”马彩霞说,社区目前已将该楼栋纳入老旧管网重点监测名单,并将联合相关部门制定长效维护机制。

近年来,泾源县创新推行“一社区一品牌、一网格一特色”民族团结实践模式,通过党建引领、服务下沉、文化浸润,让民族团结在基层可感可及、落地生根。

香水社区是泾源县着力打造的示范点之一。该社区以“五心服务·幸福邻里”为抓手,将每月16日定为“民族团结宣传日”,组织开展政策宣讲、邻里互助、环境整治等各类主题活动。“我们不喊口号,而是让大家在一起干事、一起解决问题中自然而然地交往交流交融。”香水社区党支部书记惠瑶介绍。今年以来,该社区已累计开展清洁家园、邻里厨艺赛、老幼互助等活动20余场次,参与居民超1600人次。

机制创新持续为基层治理赋能。泾源县将民族团结深度融入网格化治理,全面建立“网格化管理+亲情化服务”机制,依托社区网格精准收集民情、化解矛盾、开展帮扶。同时,积极借助闽宁协作等平台,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劳务对接和创业支持,帮助更多群众站稳脚跟、走出路子。

“在社区推荐下,我参加了家政服务培训,现在每个月都有稳定收入。”香水社区居民马女士满意地说。据统计,今年1月至8月,该县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747人次,新增城镇就业892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00万元。

香水社区的实践,是泾源县系统推进民族团结工作的一个缩影。该县整合县、乡、村(社区)三级力量,建立“党组织+网格+志愿者”联动机制,持续开展结对帮扶、团结互助基金、“友好邻里节”等品牌项目,积极推动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目前,该县已建成类似示范社区3个,覆盖居民3.2万人。

“我们在各社区推广‘六盘山下石榴红’宣讲团,用百姓语言讲好故事,同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邻里中心等阵地,把服务做实、把活动做活。”泾源县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该县累计开展各类民族团结主题活动320余场,推送政策宣传短信8万余条,设置宣传标识牌210处,营造出“抬头可感、身边可见”的浓厚氛围。

如今走在泾源县的社区、乡村,从改造一新的老旧小区到欢声笑语的文化广场,从彼此照应的网格邻里到协作生产的帮扶车间……民族团结已融入日常、化为经常。

同升一面旗 同上一堂课 同唱一首歌

“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9月2日清晨,泾源县第一小学操场上,千余名学生注视着冉冉升起的国旗,用清脆而坚定的声音庄严宣誓。这一刻不仅是新学期的开始,更是一堂生动的民族团结实践课。

今年以来,泾源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同升一面旗、同唱一首歌、同上一堂课”融入开学第一课及日常教学,通过红色教育、文化浸润、东西部协作等多维路径,推动民族团结教育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心灵。

“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泾源县第一小学五年级学生马小雅在主题班会上的发言,道出了许多孩子的心声。在该校,孩子们不仅集体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还通过绘画、演讲、班会等形式,将爱国主义情感融入日常。在泾源县第一中学,学生们与浙江大学支教团共同举行升旗仪式,在“心念国家民族,志在少年自强”的誓言中强化认同;泾源县第三小学组织强国知识竞赛和“榜样的力量”故事会,引导孩子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

如何让抽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变得可感可触?泾源县选择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唱出来、画出来、走出来。一年来,该县开展校园艺术节、合唱比赛200余场,《歌唱祖国》《我的中国心》等歌声飘荡在每所校园;举办演讲、诵读、体育比赛等活动超300场,覆盖学生3万余人次。孩子们还用脚步丈量红色大地,走进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等革命教育基地,在“寻找红色足迹”中传承基因,在志愿服务中践行责任。

“教育不仅是教知识,更要塑认同。”泾源县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令人欣喜的是,跨越山海的闽宁协作,也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活力。泾源县7所中小学与福建省厦门市结对学校开展“同上一堂课”“同读一本书”活动,两地学生通过书信、视频、互访,结下深厚情谊。截至目前,两地互派教师92人次。

从课堂到课外,从本地到跨省,泾源县以教育为纽带,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知识,更在他们心中埋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如今,这种润物无声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正在泾源县校园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同心筑梦促发展 团结奋进新泾源

金秋时节,行走在泾源县的城乡社区、学校企业,总能感受到一种温暖而蓬勃的气息:各族群众携手劳作、邻里互助成风,孩子们同唱一首歌、同绘一幅画。社区里、村庄内,“民族团结一家亲”已成为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今年以来,泾源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该县以“百场万人”大宣讲、民族团结进步月、示范创建等为抓手,推动民族团结意识深入人心、实践见行见效。

截至目前,该县累计开展各类主题宣讲130余场次,覆盖群众超过万人;发放宣传手册3000余册,推送政策短信覆盖8万余人。从机关到乡村、从学校到社区,党的民族政策如春风化雨浸润心田。在此基础上,泾源县持续拓展载体、创新方式,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旅游促融”“就业互嵌”三项计划,推动民族团结从意识共建走向发展共享。

今年,泾源县正式申报第十二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香水社区、泾源县第一小学、六盘山镇集美村同步申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这些成效背后是系统化的机制保障。泾源县将民族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构建起“三级联动、多方协同”的创建格局,专项经费保障到位,目标管理、督查测评贯穿全程。从党员干部“培元固本”到青少年“夯基育苗”,从文化浸润到实践交融,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不断优化。

如今,民族团结已成为泾源县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各族群众在教育、就业、医疗、文旅等领域的获得感持续提升,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团结好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