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新闻
宁夏中宁:新经济组织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时间:2025年10月31日 来源:中国民族报

广袤田野上,葡萄藤下的笑声、番茄大棚里的身影、观光园区的人潮,交织成一幅动人画卷——这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中宁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火热景象。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近年来,中卫市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新经济组织领域,以中宁县为试点,发挥该县新经济组织优势,通过机制创新、产业发展、品牌引领等举措,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携手前行,在共同奋斗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机制创新,激活“新引擎”。“以前村里发展产业,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结果是‘小打小闹不成气候’。现在好了,有联合社带着我们抱团发展,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中宁县新堡镇经济联合社的一名社员说。
中宁县以“联”为关键,依托新经济组织力量,不断推动机制创新,打破行政壁垒,推动跨区域资源整合,将特色农业产业做强做大,促进各族群众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推进共同富裕。
新堡镇发挥经济联合社优势,联合多家农业企业,深化“村企合作”“股份合作”模式,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社会化服务,吸引周边各族群众参与合作生产、合作经营,不断将果蔬产业发展壮大。
如今,新堡镇不仅建设了千亩小番茄特色产业园,配套果品分拣车间、仓储冷库等设施,推动番茄产业集约化、标准化发展,还统筹整合各村扶持资金,建成31座设施大棚,种植葡萄、草莓、水果番茄等优质果蔬。
2024年,新堡镇经济联合社收入达200余万元。同时,联合社还指导、带动创业村、刘营村、新堡村建设设施大棚70余座,推动全镇设施农业健康稳定发展。
石空镇童庄村党支部联合周边15个村党支部成立联合党委,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协商产业规划、利益分配等关键问题。村里通过“党组织+联合社+企业+农户”的多元合作机制,建设“跨村联建”大棚发展葡萄产业。村民以土地入股农业企业,实现规模化种植。建立“保底分红+效益分红”的利益分配机制,让村民既有稳定收益,又能共享产业增值红利。目前,该模式已辐射带动120人增收,每年分红超5万元。
产业发展,拓宽共富路。323亩特色农业观光产业园内,儿童游乐园、鱼塘、采摘大棚相映成趣;连续3年举办的“乡村振兴休闲观光采摘节”,通过文艺会演、直播带货和特色农产品展销等,让走进乡村的“流量”持续转化为振兴乡村经济的“增量”……新堡镇经济联合社以农业为基础、旅游为牵引、文化为内涵,打造了“农业+旅游”“农业+研学”的新业态。
童庄村引进早熟鲜食葡萄品种,在太平村暖棚基地推广种植,使葡萄上市时间提前2个月,每亩经济效益提升3000元以上。通过葡萄产业延伸出酿酒、果汁加工等产业链条,与百蔬园等企业签订劳务用工协议,贺兰山下的葡萄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形成了“一业兴、百业旺”的生动局面。
近年来,中宁县立足资源禀赋,培育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不断推进多元业态融合发展,让各族群众的共富路越走越宽广。越来越多的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以前种几亩薄田,一年到头忙活也剩不下几个钱。现在在产业园上班,每月能拿3000多元工资,农闲时还能去采摘园当导游,日子越过越红火!”在新堡镇特色农业观光产业园工作的一名员工说。
品牌引领,奏响“和谐曲”。“这‘新堡香’小番茄就是不一样,口感好、品相佳,我们都抢着买!”在银川市一家大型商超的果蔬区,市民对新堡镇生产的品牌小番茄赞不绝口。
从“土疙瘩”到“香饽饽”,农产品实现华丽转身的背后,是中宁县新经济组织加大品牌引领、提升产品竞争力的不懈努力。
品牌建设,标准先行。新堡镇经济联合社构建“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级品牌体系,注册“新堡香”“风塘子”等核心商标,制定涵盖种植、加工、包装等全流程的质量标准。通过建立产品溯源系统,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农产品的种植基地、施肥记录、检测报告,实现“从田间到舌尖”的全程可追溯。
童庄村在联合党委引领和联合社的指导下,专注提升葡萄品质,严格控制农药化肥使用,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其“杞玉玫瑰”葡萄因甜度高、耐储运,成为市场上的热销品。
食品安全是民生之本。通过严控把关、打造特色,中宁市不仅提升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更让参与农产品生产的各族群众在共同打造品牌、守护“舌尖安全”的过程中,增进了情感认同,奏响了民族团结的“和谐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