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传承党的百年光辉史基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传承党的百年光辉史基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海原闽宁纺织园: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别样红

时间:2021年09月08日        来源:中卫日报

闽宁情深,闽江水长。9月8日10时,秋风拂面,阳光明媚,记者走进中卫市海原县闽宁纺织园纺织车间看到,员工们在各自岗位上操作着缝纫机,一派忙碌景象。

海原县闽宁纺织园创办于2017年7月,园区现有职工340余人,建档立卡户100余人,少数民族职工260人,占总人数80%。在这样一个多民族职工共同工作、学技能的园区,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共进,大家相互尊重、体谅、包容,这些都源于企业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团结基本工作的“纲”,精心打造“宽容博爱,开放合作”团队精神,始终秉持“艰苦奋斗、勇于超越”的企业精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全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企业。

海原县闽宁纺织园自创办以来,从最初的一家工厂,已逐步扩大发展到落户3家产业链企业,同时在周边乡(镇)成立了6个扶贫车间。园区企业承载“建设宁夏、服务海原”的社会责任,立足推动本地经济文化繁荣发展,为促进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在企业发展中,我们从不放弃每一位员工,把扶贫、慰问工作作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活动之一。对发生意外事故、遇到特殊困难、重大疾病的员工,我们会第一时间慰问和组织捐款。此外,还积极参与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开展一系列送爱心、送温暖活动,向乡村学校捐赠羽绒服、棉衣等。积极实施‘为民富民’行动,着力做好多民族地区的对口帮扶工作,推动企业、员工、社会共同繁荣进步,通过实际行动厚植各族员工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情感。”海原县闽宁纺织制品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马学梅说。

2017年至2020年,海原县闽宁纺织制品有限公司吸纳共500余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户100多人,同时配合县政府深入偏远乡村成立扶贫车间,共计培训就业280人,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作为海原县重点发展和培养的企业,海原县闽宁纺织制品有限公司充分认识到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近三年来,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文化活动、能力提升工作相结合,进一步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每逢节假日,公司会把各民族群众的节日和传统文化融入节目里面,用歌舞的形式展现出来,既丰富了员工的精神生活,又给各民族员工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和机会。

为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园区企业建立业务能手与少数民族职工“师带徒”关系,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积极开展优秀班组、优秀员工等评选活动,培养出一批少数民族业务骨干。同时,将党建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机融合,通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设立党员管理责任区,充分发挥党员在创建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贯穿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员工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交往交流交融,让员工共事、共学、共乐,相互包容、相互欣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在县城租房照顾孩子上学的西安镇付套村村民王晶,在闽宁纺织园已上班2年多。谈起工作,王晶说:“老板是厦门人,对我们员工很关心、很照顾。逢年过节,都会给我们发礼品,还到困难员工家里走访慰问。在纺织园这个团结和谐的大家庭里上班,感觉很快乐,也很充实。”

目前,园区引进规模企业3家,年产值5000万元。生产的羽绒服、夹克衫、沙滩裤、棉衣等远销美国、欧洲等国家,实现出口创汇,带动了当地贫困户致富,解决了周边地区闲散劳动力就业的问题。

如今,在海原县闽宁纺织园,各民族员工已形成共识,大家团结一心,互帮互助,充分发挥劳务主力军作用。通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发展产业、带动就业,让各族职工有稳定收入,助力乡村振兴。(记者 马彦军 李洋)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