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党的百年光辉史基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贺兰山下,文学骏马在驰骋
时间:2024年12月02日 来源:宁夏日报
编者按
群峰之上风浩荡,大河之畔云卷舒。贺兰山下的宁夏作家们以笔为马,驰骋于文学的广阔天地。
11月16日,2024中国文学盛典·骏马奖颁奖典礼在广西南宁举办,宁夏作家阿舍的长篇小说《阿娜河畔》获得长篇小说奖,宁夏青年作家马骏(笔名“柳客行”)的散文集《青白石阶》获得散文奖。
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怀和重视下,在自治区文联的积极推动下,宁夏文学成就显著。以“骏马奖”为引,对近年宁夏文学的发展进行复盘,进一步探讨宁夏文学如何取得更大成就。
山河为卷,奋斗为笔。期待宁夏作家在这片文学沃土上,描绘更美画卷。
作家要立足于脚下的土地与人民
作家阿舍。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阿舍简介:中国作协会员,宁夏作协副主席,银川市作协主席,出版有长篇小说《阿娜河畔》《乌孙》,短篇小说集《核桃里的歌声》《奔跑的骨头》《飞地在哪里》,散文集《我不知道我是谁》《流水与月亮》《白蝴蝶,黑蝴蝶》《撞痕》,随笔集《托尔斯泰的胡子》等。作品获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十月文学奖、《民族文学》年度奖等。
记者:您的长篇小说《阿娜河畔》获得骏马奖,入选“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你觉得《阿娜河畔》能够获奖和打动广大读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阿舍:一直以来,我都是顺其自然地写自己感受最深、最想关注的生活与人群。写作,在我的理解里,都是首先立足于自己脚下的土地与人民,写自己熟悉的、有深刻体验和深入思考的历史与现实。我想应该是它既写出了真挚的情感,也写出了广阔而火热的生活,让读者重拾了健康、阳光且有力量的小说阅读体验。作品的主题,应该首先表达作者本人对生命、对世界的认知与审美。近些年来,我不时会想到一个问题:人活一世,到底什么最重要?思来想去,无非还是那些始终带给人们温暖与力量的东西,那些足以支撑人们心怀希望、相信未来的东西。这是一种认同与敬重,我愿意想到这些,书写这些,因为它们能够提供让我前行的力量。所以,在《阿娜河畔》里,有了那样一群人物,他们和普通人一样并不完美,但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或者多个散发着人性之光的珍贵品质,我敬重并相信,正是这些美好的品质,作为时间里恒久的“不变”,为时刻身处变化中的人们,带去稳固的信念与慰藉。
记者:《阿娜河畔》与您之前的小说创作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能否谈谈创作历程?
阿舍:在这部长篇之前,我创作了一批农场题材的散文。《阿娜河畔》是向着更大的一段历史、更多的一批人。写作这部长篇小说总共用了1年4个月,为它做准备的时间将近6年。写这部书的缘起,完全因为我出生并成长在一个与小说中的茂盛农场一样的沙漠小镇上,它的创建与发展就在我的记忆里、在我的生命里。我不必为父辈们参与这段历史而去刻意打造一些脸谱化的人物形象,但是,我得写出这些人的人生与命运,让人物真实地契在时代与历史的大背景上。因此,故事与人物都得经得起父辈、我的同时代人和故乡的打量与审视。故事与人物既要符合历史真实,也要具备文学创作所要求的真实感,这一点是我的写作底线。
记者:近年来,宁夏文学发展势头良好,涌现了不少活跃的作家,您觉得宁夏文学的优势在于什么?
阿舍:只要扎实地立足于脚下的土地与人民,用心去体会、发现和实践,每位写作者,无论生活在哪里,都能找到并发挥创作优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个“养”,不只是物质层面的,更有文化和精神层面的给予,“优势”不会去找你,它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写作者,就看写作者自己的主动性和洞察力。宁夏文学的优势就在于我们拥有这方水土的历史与社会现实,在于我们的作家一直在主动和坚持不懈地发力,寻找属于自己的表达和突破点。
记者:作为少数民族作家,您如何看待民族文学在当代文学中的发展?
阿舍:《阿娜河畔》的写作实践使我对民族文学有了更深的理解。文学本身是一件帮助生活在不同地区和时代、彼此并不相识的人们增进了解、理解和尊重的善举,民族文学创作首先体现了文学的这一功用。我国各民族作家的创作携带着天然的民族文化基因,这些绚烂多彩、极富特色的文化基因,不仅表现在服装、风俗等外部形态上,更多指向他们感受、看待和认识世界、生命和自然的观念上,正是这些内容形成了有价值的文学表达,当这些表达汇入当代中国的整体文化格局中,就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形态。11月16日,“骏马奖盛典之夜”在南宁举行,整个过程让我感受到国家对民族文学的关怀和重视,我深感荣幸,也备受激励,这份荣誉必然会延伸至我未来的创作,激励我继续扎实、诚实地对待自己今后的每一部作品。
在平凡里寻找生命的坚韧与精神的辽阔
青年作家马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马骏简介:笔名柳客行,出生成长于中国“文学之乡”西吉。宁夏作协会员,固原市作协副秘书长,固原市“最美文学人”。入选中国作协2023年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作品获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从事文学创作的,是什么机缘走上文学之路的?
马骏:2016年,我读完高中,因为身体原因以及一些生活上无法解决的困难处境,无法继续去大学深造。当时心中像是有说不完的话语要奔涌出来,那时候我就萌生了写东西的念头。走上文学之路也算是一种机缘巧合。在我最困惑、迷茫、无助的时候,我被《我与地坛》里“轮椅”两个字深深吸引。作家史铁生就这样闯进了我的世界,让我瞅见了坐轮椅的人该如何生活。慢慢也就有了写文字的冲动。
记者:您坚持文学创作,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能否谈谈在文学创作中遇到过哪些困难?为什么说自己是吃文学“百家饭”的人?
马骏:确实,那种艰苦并非常人可以想象。我全身没有力气,开笔盖都要用牙齿来帮忙,加之脊椎严重侧弯,多半日子都是躺在炕头书写作品的。《青白石阶》也是我花了3年的夜晚,用手机一个字一个字抠出来的。是文学给了我尊严,我每次去参加一些活动,遇到的朋友们都亲切如家人,又在文学世界遇到了很多比我年长的作家,他们总会耐心指导我,帮我审阅稿件,每次给我回复微信消息时,字里行间都体现着温柔。我遇到了好多好多如此温柔且细心的人,我便成了一个吃文学“百家饭”的人。
记者:作为本届骏马奖中最年轻的获奖者,对此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觉得自己获奖给西海固作家群和宁夏青年作家带来什么启示?
马骏:能够获得骏马奖,不单单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默默关注着我、给我支持的文学人的成功,就像看着自家孩子出息了的感觉,我当然开心又激动,我为我的家人们争气啦!
对于西海固来说,那是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地方了,当然在西海固还有一群可爱的文学人,大家得知我获奖以后比自己获奖还高兴,那是一些多么淳朴善良的人呀!得奖以后,我的好朋友纷纷发来祝福,有可爱的年轻编辑,也有年轻的创作者,其实想想,90后也已三十而立,也不算太年轻了。我的获奖对于大家来说是一件令人振奋的消息,我们年轻的一代也可以用文学来书写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了。
记者:宁夏大地,西海固地区,是你的出生之地,也是你文学创作的精神原乡,你如何用作品来抒写家乡和生活?
马骏:我感觉,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土地。那些身处平凡的人,有着太多太多写不尽的故事,我正好又身处基层,这是我珍贵的创作契机。身处平凡的生活,在平凡里寻找生命的坚韧与精神的辽阔。
记者:有评论家称你是宁夏的“小史铁生”,对此,你怎么看?同是坐在轮椅上的作家,他给了你怎样的影响?
马骏:铁生,在我心中是神圣的。《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命若琴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每次提起这些作品,都会在我心中激荡起思想的浪花。他让我懂得思考的意义。至于区别,就引用余华说的一句话,“铁生是海归派,我就是一个赤脚医生,没法比的。”
记者:你在骏马奖的颁奖仪式上说自己“愿意用一生时间去播种真、善、美,还有爱。”能否和我们分享这背后的心情?
马骏:这是我发自内心的话语,这一路走来,是文学以及文学路上相遇的人治愈了我。他们那么善良又美好,我更应该用一生时间去播种真、善、美,还有爱。这是毋庸置疑的。
记者:你曾经说自己“以羸弱的身体守望文学理想”,作为90后作家,你如何看待文学作品与时代的关系?
马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是我们每个文艺工作者积极创作的动力。相信宁夏作家在协力赓续历史文脉、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征途中,会向新的高峰迈进。
宁夏文学蓬勃发展势头正劲
金瓯简介: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宁夏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小说集《鸡蛋的眼泪》《潮湿的火焰》《一条鱼的战争》等,小说集《鸡蛋的眼泪》获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记者:作为本届骏马奖的评委,您能否谈谈本届骏马奖的重要意义和评审过程?
金瓯:对作家而言,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把握中华民族整体叙事逻辑至关重要,这也是整个文学界应该重视的。本届骏马奖集中评奖工作自7月在北京开始,在评审中,评奖委员会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宗旨出发,严格按照要求做好审核把关,履行工作职责,最终评选出了一批优秀的民族文学作品。这些获奖作品既符合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眼新时代日新月异的生活气象、艺术表现共同体理念的内容要求,又彰显了各族作家应该具备的文学情怀和时代担当。
记者:您对本届骏马奖获奖作品有何深刻印象?
金瓯:参评本届骏马奖的优秀作品很多,或再现历史,或关注当下,或聚焦于事件,或凝注于人物,丰富呈现了作家们专注于中华文化创新创造的初心与努力,也是中国文学语境下的多样化表达,反映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的各族作家,以不同视角进行独特的表达,共同展开中华文化新的创造。本届骏马奖,宁夏的两位作家阿舍、马骏获得了长篇小说和散文两项大奖。作为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宁夏在骏马奖的斩获上是有些优势的,共有20位作家、22次获得骏马奖。自本世纪骏马奖改变奖项设置以来,18年来只有这一届同时有两位作家获奖,所以在评选结果发布之后,一时间宁夏的文坛一片欢腾。
阿舍和马骏的获奖,非常典型地反映出宁夏作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始终坚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方面具有深刻认识,作品所呈现的艺术价值很高。
近年来,宁夏文学取得蓬勃发展,在长篇小说和报告文学的创作方面势头正劲。宁夏作家关注现实,学习能力强,只要能够把握好新时代文学的使命任务和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一定能够取得新的突破。
以新的视野讲好“西北故事”“宁夏故事”
郎伟简介:著名文学评论家,宁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文学评论著作多部。文学评论著作《负重的文学》获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记者:您对阿舍、柳客行此次双获骏马奖有何评价?
郎伟:作为国家级文学奖的四大奖之一,骏马奖自设立以来,宁夏作家每一届都有斩获。这表明,宁夏作家一直有着非常强劲的文学创作实力。宁夏虽地处偏远,但这片热土一直在出产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在几代作家不懈奋斗下,宁夏文学在中国文坛已经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阿舍、柳客行两位作家的获奖,我想首先是宁夏作家始终把创作之根深深扎入广袤的西北大地之中,始终从西北人民深厚而沸腾的生活中汲取写作的激情和营养。因此,宁夏作家的作品从来都具有题材的独特性和新鲜性。无论是阿舍叙述一个英雄群体的故事,还是马骏讲述个人的命运遭际,他们都是从西北生活丰厚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美丽的文学之树,不仅卓然而立,而且花朵繁盛、芳香四溢。
其次,宁夏作家无论书写怎样的生活内容和景象,总是能从生活当中挖掘出“善”和“美”的力量。《阿娜河畔》是一部通过两代人坚韧不拔的生命意志和明净顽强心灵的刻画,书写兵团人壮美情怀和俊美人格的小说。《青白石阶》书写个人命运所遭受的不测,然而更多的篇幅却是在讲述人间温暖的绵延不绝。在作者笔下,它们共同构成了大爱人间的“善”与“美”的最形象的证明。
记者:您觉得宁夏文学的创作特色和优势何在?
郎伟:宁夏最优秀的文学创作,总是与中国社会的发展行进和时代脉搏的跳动紧紧联系在一起,总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阿舍和马骏的获奖再次证明,作家的文学写作只有与时代同命运、共呼吸,才可能征服人心。
宁夏的优秀作家和作品,始终把创作的“根”深深扎进西北这片热土之中,从本土生活深厚而丰富的地层中汲取无尽的源泉。新时代,如何以新的眼光、新的视野认真讲好“西北故事”“宁夏故事”,对宁夏作家而言,是任务,更是挑战。
宁夏作家在长期的创作实践当中,在文学榜样的学习和艺术道路的认定和选择上,从不盲目跟“风”,而是坚守文学阅读和创作所必需的宁静和沉思品质,虔诚地老老实实地“啃”中外文学大师的经典之作,细心而扎实地揣摩学习,以汲取最完整深厚的文学营养,丰富和开拓自己的艺术思维和心灵,从而写出动人心魄的佳作。
合力托举,擦亮宁夏文学品牌
黄明旭简介:宁夏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记者:近年来,宁夏文学根植生活沃土,坚守人民情怀,创作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请您介绍宁夏文学发展现状。
黄明旭: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国作协的精心指导下,以及全社会各方力量的推动下,宁夏文学工作者热烈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紧跟时代发展的铿锵步伐,持续繁荣文学创作,以诗意盎然的方式呈现壮美的文学景观,创作出一大批反映改革创新、讴歌人民生动实践的优秀作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宁夏文学力量。改革开放至今,全区共获得36项国家级文学奖项,其中,3名作家获鲁迅文学奖、20名作家22次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4名作家获“五个一工程”奖,6部作品获全国优秀小说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1部作品获全国儿童广播剧金猴奖;50余篇(部)作品被译介到国外30多个国家。西吉县被命名为首个“中国文学之乡”,被授予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同心县、固原市原州区被授予“中国诗歌之乡”;银川市西夏区被授予“中华诗词之乡”;银川市被授予首个“全国生态文学创作基地”。
随着文学新人不断涌现,文学基础不断夯实,宁夏文学走上中国文学前台,从“绿化树”(张贤亮)到“三棵树”(石舒清、陈继明、金瓯)、“新三棵树”(季栋梁、漠月、张学东),再到“文学林”(郭文斌、马金莲、了一容、赵华、阿舍、赵磊等),“中国文学的宁夏现象”影响力越来越大、受关注度越来越高,呈现出“五小五大”(小省区、大文学;小短篇、大成绩;小草根、大能量;小作品、大情怀;小作协、大作为)的宁夏文学现象,为中国文学事业、宁夏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记者:如何合力托举擦亮宁夏文学品牌?
黄明旭:宁夏充分发挥文联组织优势与专业优势,主动打开视野,2023年先后赴苏浙沪等省(市),围绕重大主题创作、优秀作品推介、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交流学习并签订合作框架协议,被纳入自治区党政代表团赴上海、浙江、江苏学习考察合作成果。2024年3月,宁夏文联与新疆文联、兵团文联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与智慧宫国际文化传播集团签署“依托平台带动—推动宁夏文艺精品走出去”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图书译介、影视创拍、联合项目申报等合作内容。宁夏作家协会副主席张学东赴俄罗斯开展3场“俄文版小说推荐会”,《家犬往事》日文版出版交流会在东京举办,并入选“一带一路”出版合作典型案例,引起中俄日文学界高度关注。
精心打造“作家会客厅”“评论家会客厅”等文学品牌,组织开展“文学照亮生活”公益大讲堂等大型全民阅读系列活动,与作家之家、木兰书院、作家书房等实践点开展文学结对活动,举办“强基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层作家培训班,开展“强基工程”文学志愿服务活动,举办“大家谈”系列公益讲座41期,“点亮一盏灯,照亮读书路”——名家荐读新媒体线上荐读活动拍摄近156期。
宁夏文联、作协深入实施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正在创作《喊叫水》《红寺堡》等反映新时代宁夏山乡巨变的优秀作品;积极争取中国作协支持,在鲁迅文学院举办文润宁夏作家研修班,35位宁夏作家参加学习;阿舍的《阿娜河畔》、马金莲的《亲爱的人们》、马慧娟的《飞起来的村庄》等一批优秀文学作品相继出版。持续开展“深扎”活动,宁夏作协荣获中国作协创联工作先进集体、中国作协“著作权保护先进单位”,季栋梁、马金莲、樊前锋等荣获中国作协“深扎”主题实践先进个人。聚焦文学人才培养工作,举办《朔方》改稿班、高研班、青创班,培养文学人才近6000人(次)。精耕细作,《朔方》《黄河文学》《六盘山》3家公开发行的文学刊物以及全区21家文学内刊扶持培养了大批本土作家。
记者:今后将如何继续推动宁夏文学发展?
黄明旭:宁夏文联、作协将进一步强化“上下联动、区域互动、平台带动”的“三动联调”机制,紧扣乡村振兴、文化强国、精神文明建设等重点工作,倾力打造一批文艺精品力作,力争在“国字号”大奖中取得更多佳绩。紧扣宁夏发展脉搏和生动实践,讲好“山海情”“母亲河”“草方格”“煤制油”“石榴籽”的故事,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宁夏故事,勇攀文学新高峰。(记者 张 涛)